【本報記者報道】香港防癌會一項調查發現,癌症患者和照顧者覆診會見醫生的時間不足,無法向醫生諮詢關注事項,轉為尋求網上資訊,但有8成人未能判斷網上資訊的真確性;有近4成患者採用網上提供的方法意圖抒緩病情,結果感到不適。
香港防癌會9月6日至上月11日,訪問236名癌症患者或照顧者。結果顯示受訪者每次見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醫生的時間,分別平均為13分鐘和24分鐘,約一半受訪者反映 ,因為會面時間不足,無法向醫生諮詢病情或治療過程中關注的事項。
而他們在確診癌症後首三個月,平均接收90項癌症資訊,但逾70%並非來自醫護人員或醫療機構,近4成患者曾採用親友或網上提供的建議或方法,希望紓緩病情,但反而感到不適。另有近半患者曾採用他人建議戒口,如戒食牛、雞或糖等,後來發現根本毋須戒口。防癌會認為患者及照顧者都要小心過濾資訊。
採用其他療法期間腫瘤有擴散
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林嘉安舉例:「那些玉石療法,即是進入(房間)後躺平,身體會幫他鋪滿不知是千年古玉,還是甚麼東西,像金縷玉衣一樣,(聲稱)病人便會康復或控制大部分這些情況。他們都不會說康復,他們會說控制、與病共存,但後果大家聽過都知道這些方法是沒有可能與病共存,所以他(病人)兩個月後回來,腫瘤已開始有擴散,我們不能那麼拍心口說可以治好他。」
林嘉安說,癌症治療方法因人而異,使用錯誤方法如同「好心做壞事」,網上資訊亦難辨真偽,建議患者和照顧者應諮詢醫護人員,積極配合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