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上周再创出今年新低见16,863点,对此笔者是有点意外,因为外围市况走势不俗,加上中国亦有政策出台,所以笔者认为今次下跌反而出现一个很高值博率的入市机会,而今年港股走势都是每次新低后都会有一波数百点、甚至过千点的反弹出现;而最重要是就中美两国客观经济数据去分析,笔者倾向港股差不多到底部,所以会更为进取一点,为明年先行作出部署。
美国上周四(12月1日)公布10月份PCE物价指数,按年升3%略低于预期3.1%,前值3.4%,按月方面,增幅为0%,低于预期0.1%,前值为0.2%。10月核心PCE物价指数按年升3.5%,符合市场预期,前值3.7%,按月则升0.2%,符预期,前值升0.3%。受消息刺激,美国道指当晚升幅超过500点,但值得留意是科技股纳指反而是下跌收盘;从中可以反映出,市场对通胀、加息等因素大部份已经率先反映在息口敏感的科技股身上,今年美股涨幅基本上全由科技七巨头贡献,往后投资者就要多加留意,即使通胀回落、甚至炒作减息预期,美国科技股再上升空间都很有限。
就现时通胀数据看,联储局再加息基本上是「名存实亡」,虽然偶然会有官员出来「放鹰」,但大方向基本上已不变了,反而美国财长耶伦对货币政策睇法上更为坚定,早前表示联储局无须进一步显着收紧货币政策也足以令通胀下滑,经济有望呈现软着陆。联储局已经收紧利率政策一段时间,效果日渐浮现,包括令通胀有序回落。她认为,通胀回落势头良好,显示当局目前无须进一步收紧银根,也可以达到令通胀回落至2%局方目标的水平,就业市场保持强劲,经济有望软着陆。对此,笔者认同一半,紧缩货币政策的确再无必要,但美国经济未来出现软着陆仍有所保留。美国货币政策不再紧缩下,已经是对新兴市场及港股有实际上的大支持,相比其他政策都来得重要。
至于中国经济方面,11月份中国制造业活动意外恢復扩张,国内需求的温和增长抵消了海外订单的持续下滑。11月财新制造业採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0.7,远高于49.3的预期,较上月的49.6大幅改善,重上50点荣枯分界线之上。财新与官方制造业PMI形成对比,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制造业活动下降幅度大于预期;但财新调查的范围与官方不同,财新更关注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官方调查覆盖了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最近的经济数据显示,撇除房地产投资外,其他经济领域上都出面不同层面復甦改善,加上未来中国政府亦发债以刺激基础设施支出和经济增长,整体前景不会太悲观。
权益申报:笔者为证监会持牌人士,并无持有上述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