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署昨日向黄大仙区议会提交了有关彩虹邨重建项目的「清拆及迁置」建议方案,提出以三期进行清拆和重建,并于2028至2029年将首期受影响住户迁置至新美东邨。我们认为,整个搬迁和重建过程预计需要长达约15年的时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不少市民及社区人士都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居民不是货物,不能干着在等15年才搬离,过程中仍有各类生活的需要,但房署未有触及怎样强化社区支援,忽略待搬居民仍留在社区的需要,官僚办事,欠缺人文关怀。
房屋署三期分阶段清拆和重建的安排虽然属于无奈之举,因必须在现有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重建规划,并且要同时考虑如何尽量减少对现有住户生活的影响。
彩虹邨是一个大型的公共屋邨,拥有众多住户,如果一次性清拆,将需要大量的过渡性安置房源,而这在目前香港的土地供应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房屋署选择了分阶段进行搬迁,以便在有限的资源下逐步安置受影响的居民。然而,房屋署的这一立场并未能平息外界的质疑。很多居民认为,15年的搬迁和重建时间过于漫长,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区的稳定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有彩虹邨的居民对于需要等待长达15年的搬迁和重建过程表达了强烈的不满。首先,对于住在第一期清拆区域的居民来说,他们将在短期内面临搬迁压力,必须快速适应新环境。而对于第二、三期的住户,15年的等待期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他们担心的是,随着屋邨设施逐渐老化,生活环境可能会愈来愈差,而重建的遥遥无期让他们感到前景渺茫。
不少居民还担心在这样长久的等待期内,彩虹邨的基础设施维护可能会被忽视。随着屋邨年久失修,若不及时进行维修,将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素,甚至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此外,长时间的重建过程可能会造成社区内部的分化,一些居民会选择提早搬离,导致原有社区网络的瓦解,进一步削弱了社区的凝聚力。
随着重建计划的推进,彩虹邨的基础设施将面临愈来愈多的压力,例如居民会担心屋邨的排水系统、电力设施、公共休憩空间等都可能因为长期使用缺乏维护而出现问题,却因即将拆迁,房屋署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可能会不愿投入过多资源进行维修。这种「过渡期忽视」的现象已在香港歷史上的其他重建项目中出现过,居民们担心彩虹邨将重蹈覆辙。
此外,许多彩虹邨的居民在这里生活了数十年,对社区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15年的搬迁计划,这些居民将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这种情况对于年长的居民尤其不利,因为他们更依赖现有的社区支持网络和熟悉的生活环境。
区议员也批评房屋署在规划过程中缺乏与当区居民的充分沟通,他们指房屋署在公布重建计划之前,并未就搬迁时间表与居民进行充分的磋商,这导致了居民的不满和不信任感。此外,一些批评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快土地供应和房屋建设的步伐,从而缩短搬迁和重建的时间,减少对社区的负面影响。
不少专家已经指出,政府应该加快新土地的开发,从长远角度解决土地供应问题,并为未来的公共房屋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彩虹邨这样的重建项目需要花费过长的时间,从而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综合各方意见,不难看出搬迁时间过长是彩虹邨重建项目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为此,社会各界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期解决这一问题并减少对居民的负面影响。
房屋署应该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建立更透明的资讯发布机制,让居民能够及时了解重建进度和搬迁安排。同时,政府和社区组织应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心理和社区支持,帮助他们应对长时间的过渡期带来的不确定性。 |
您可能有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