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旅局不能本末倒置 大熊猫是国宝 不是明星陪衬
香港海洋公园于4月18日为本地出生的大熊猫龙凤胎「家姐」与「细佬」举办「后援会成立典礼」,原意是推广保育教育与公众参与,却最终演变为一场充满争议的公关灾难。主办单位选择邀请男团MIRROR成员陈卓贤与姜涛担任主礼嘉宾,活动现场几乎被两人粉丝的应援物品「包场」,令不少「熊猫迷」错愕不已。社交平台上更爆发骂战,不满保育教育活动变成「追星」。这事不仅是一次活动安排失当,更深层地揭示在公共资源运用、公益与娱乐混合模式上的混乱与失衡。大熊猫是中央赠港的珍贵礼物,牠们不应被简化为宣传工具,更不是明星光环下的陪衬。
「家姐」与「细佬」是香港歷来首对在本地出生的大熊猫,自出生以来便深受市民关注,被视为香港与中央在保育合作上的重要象徵。作为国宝级动物,牠们不仅承载生态价值,更具备情感与政治层面的意义。然而,这场应以大熊猫为主角的后援会仪式,从嘉宾安排到现场佈置,却处处昭示「主次倒置」。
#当公益成了娱乐的佈景
整场活动只邀请两位流量艺人担任主礼嘉宾,并无见任何来自教育界、科研界,甚至学童与长者的代表参与。活动现场粉丝压倒性的存在,令熊猫迷误以为参加的是偶像见面会而非保育仪式。媒体发布的合照中,大量举起的应援纸牌都写上「姜涛」与「陈卓贤」的名字;而熊猫相关物品屈指可数。甚至连象徵整场活动意义的「后援会横额」也被放置地上,完全看不到字样。
这样的安排,不仅令「熊猫迷」感到被忽视,也让整场活动的公益本质荡然无存。有参加者直言:「我什么都没在手上,所以没有举牌,但现场全是粉丝,像去了MIRROR见面会。」这番说话,道出了真正关心熊猫的市民对这场活动的深切失望。
#国宝的角色被消解
这次风波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反弹,并非市民反对明星参与公益,而是活动设计本身错配角色,令国宝的主体地位被消解。大熊猫不仅是珍稀动物,更是中国对港友谊的象徵。自「盈盈」、「乐乐」、「安安」等熊猫来港以来,牠们一直担当着联繫中港情感的「亲善大使」角色。
然而,「家姐」与「细佬」的出现,本应成为香港保育歷史上的又一高峰,如今却首次被流量文化压倒。牠们的形象在应援牌与粉丝手机镜头中逐渐模煳,从主角退居为佈景板,从教育象徵变成行销道具,这不仅矮化了熊猫的公共意义,也削弱了中央赠送礼物的象徵价值。
部分市民更质疑,活动背后是否存在政治或利益考量。有评论直斥「这是用熊猫说好陈卓贤的故事,而不是说好国宝故事。」这句话虽然尖锐,却道出问题的核心。如果公营机构因个别艺人捐款金额而调整主角与配角的位置,那便已触及公器私用的红线。
#「Ian嫂」罗淑佩责无旁贷
作为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的主管官员,罗淑佩局长有责任监督此类具公众影响力的活动安排。然而,从整场活动的策划与执行来看,当局未能平衡公益与娱乐的界线,反令整场活动沦为粉丝文化的舞台,失去了保育教育的重心。
罗淑佩长期被外界戏称为「Ian嫂」,指她对某些艺人偏爱有加。今次事件后,这种声音再度升温。若连以国宝为主题的保育活动都无法摆脱流量操作与私心导向,那政府在公信力上的损耗将进一步加剧。罗局长应当意识到,熊猫作为中央对港的厚礼,必须以最尊重、最纯粹的方式与市民分享,而非成为推广个别艺人的包装道具。
她的角色,不应是「用熊猫说好明星故事」,而应是「借熊猫说好中国和香港故事」。这不仅是对国宝的尊重,更是对市民、对中央、对公益的负责任态度。
#借镜内地经验,明星应是辅助者
事实上,明星参与公益并非不可,关键在于角色定位与辅助方式。中国内地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明星如李宇春、鹿晗等参与熊猫保育活动时,以「公益大使」身份协助推广保育知识、参与科普影片拍摄或募捐活动,从不喧宾夺主。他们的出现是为了吸引注意力,但焦点始终落在熊猫本身。
此外,内地的大型熊猫活动往往配套齐全,设有保育教育展览、饲养员分享、互动体验馆,甚至AR虚拟成长之旅等,让公众不只「看热闹」,更能「学知识」。这样的安排,才能真正发挥明星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公益理念。
相较之下,海洋公园今次活动却几乎完全缺乏保育教育内容,没有饲养员介绍会,没有科普展览,没有互动学习,只有两位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动,让人质疑这场仪式究竟服务的是谁,也让人反思:我们还记得这场活动的主题是熊猫吗?
#重拾主体 还熊猫应有的位置
这场风波应成为一次深刻的教训。要让「明星+公益」模式在香港得以健康发展,必须回归初心,重拾主体。明星可以助力公益,但不能取代公益主体;公营机构可以善用偶像效应,但不能被流量绑架;政府可以推动活动参与,但必须敬重国宝及其象徵意义。
熊猫是中央送给香港人的礼物,是全港市民共同拥有的情感资产。牠们不是宣传谁的道具,也不是谁的粉丝会可以「包场」的私产。只有当我们真正以尊重与专业态度对待牠们,才能说好真正属于香港、属于国家的国宝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