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纪念日,解放军海军戚继光舰与沂蒙山舰昨天首次联袂来港组织为期三天的舰艇开放活动,让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有机会亲身登舰参观、与海军官兵互动。这不仅是一场军事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民教育课。透过与官兵的交流、体验舰上的设施、学习繫结绳结技巧,甚至盖下代表这段经歷的纪念印章,学生们的眼神里写满了兴奋与好奇,笑容满面,展现出教育的真正价值——启发,而非灌输。
这次活动最大的教育意义,莫过于让学生「亲身经歷」。当六年级小学生陈同学在舰上惊嘆一艘救生艇竟能容纳80人时,他所获得的感悟,远比任何一堂课本上的舰艇知识来得深刻。五年级的曹同学更因为这次难得的参观机会,兴奋到前一晚难以入眠;她踏足军舰后,立志要将来为国家贡献力量。
亲身经歷胜过书本知识
这些具体而微的感受,正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认同感。无论是绑一个绳结、站在直升机起降平台想像飞行的画面,或是用手指触碰钢铁舰体,这些真实的感官体验,远比任何图文并茂的教材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
许多学生在活动后分享,原本以为军人严肃拘谨,但与「海军叔叔」面对面接触后才发现,他们热情、亲切,讲解时更会用浅白易明的语言,让学生能理解复杂的军事设备和科技原理。这一点,尤其值得肯定。
与官兵互动:让军队形象亲民化
国防教育往往被误解为距离民众遥远、艰涩难明的议题,但这次活动却成功地「亲民化」了军人形象,也拉近了青少年与国家的距离。许多学生表示,官兵「就像朋友一样」,这样的感觉不是课堂上能教出来的,而是透过一次又一次真诚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情感连结。
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互动摊位之一,是盖纪念印章与学习海军绳结的区域。别小看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它们正是教育的起点。每一个印章,都是一段记忆的标记;每一个绳结,都是生活技能与军事文化的传承。
有人可能会以为这样的活动是否太过「玩乐」,但教育界早已指出,学生的学习往往始于兴趣。当孩子对军事产生兴趣,他们会自发去查资料、看纪录片、阅读歷史,这正是启发式教育的精髓所在。正如一位中学生所言:「我对中国歷史一直很有兴趣,但今天亲手摸到舰上的装备,真的很震撼,也让我对国家科技有了更深的了解。」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说:「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这句话对香港而言,绝非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嘱託。当前全球局势瞬息万变,国家安全与民族认同的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次军舰访港就是一次极具成效的青年教育实践。
活动中,不少学生表达了将来参军或从事纪律部队工作的愿望。有学生说:「我梦想成为一名警察,为香港付出一分力,也为国家付出一分力。」这些话语虽然简单,却显示出青年一代逐渐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连结在一起,这正是国民教育的核心目标。
社会各界好评 活动具启发性
带队小学的校长指出,如果不是亲身经歷,单靠课本上的内容,很难让他们有直观的理解。现在来到现场,他们的感受会强烈很多,必定会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不仅是学界,连政府官员亦踊跃参与,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房屋局局长何永贤、保安局局长邓炳强等均亲自登舰参观,他们指出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展现了政府对爱国教育的重视与投入。
次活动成功之处,在于它将军事教育、爱国主义、人文关怀、青年互动融合一体,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未来,政府与驻港部队可考虑将此类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扩大参与面,包括不同校网、族群、年龄层的学生,甚至开放给家庭亲子一同参与,让这份国家情怀深入每一代人的心中。
戚继光舰与沂蒙山舰访港,不只是一场军事交流,而是一场启发心灵的教育盛宴。从学生们发亮的眼睛与真诚的话语中,我们看到希望,看见未来。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话:「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青年;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教育。」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国民教育活动,让爱国的种子在香港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