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提出要致力缩短医管局专科门诊轮候时间,目标在2023至24年度将内科专科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减少两成。不过,医管局昨天(31日)公布上年度的专科门诊稳定新症轮候时间依然令人绝望,需要轮候超过100个星期(即1.92年),特别是在九龙西联网轮候眼科,新症最长要等候205个星期(约3.9年)即差不多要等4年。医管局总行政经理刘家献亦承认情况不理想,将会用不同方法改善问题,包括研用「银弹」抢医生。
《施政报告》提出要在2023/2024年度,将内科专科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减少20%,减至大约100个星期内。医管局昨日公佈最新一期的专科门诊稳定新症轮候时间,虽然内科门诊轮候时间与上一季相比有下降,但港岛西、九龙东及新界东内科门诊轮候最长候时间仍为100个星期以上,分别为约2年半(135周)、2.25年(117周)及2.46年(128周)。
3联网内科门诊等逾2年
九龙西眼科轮候时间继续为所有专科中最严峻,轮候时间更与上一季相比上升,稳定新症最长轮候时间由约3.3年(173周)上升至约3.9年(205周),甚至比轮候时间第二长的九龙东联网(100周)多逾两年。
九龙西眼科半紧急新症中位数轮候时间继续不达医管局目标的8星期,由上季的11星期上升至14星期才可见医生。除眼科外,九龙西耳鼻喉科亦为联网之冠,稳定新症最长轮候时间为约2年(104周)。
港岛西外轮候时间急升 达2.09年
外科门诊科稳定新症最长轮候时间除新界东联网外全线上升,当中以港岛西的升幅最多,由上季的约1.98年(103周)上升至2.09年(109周),同时亦为外科门诊之冠。
就报告中的专科门诊稳定新症轮候时间,医管局解释,主要是受第五波新冠疫情影响。医管局总行政经理刘家献承认情况不理想。他认为,要用不同方法改善情况,长远希望透过截上游、放下游,及中间分流的方法,缩短专科门诊轮候时间,例如减少不必要的转介、增加病人转介前检查,或将稳定的病人转到私家医院治理等。 不过,他指出,受限于不少因素,包括人手不足及新症不断增加。他希望医护的离职潮可以停止,当局亦会以特别酬金、退休重聘及兼职形式,增聘医生及挽留人手。
医管局表示,一直就专科门诊的新转介个案实施分流制度,确保病情紧急而且有需要及早介入的病人会优先获得治疗。在目前的分流制度下,新转介病人个案通常先由护士甄别,再经有关专科的专科医生覆核,然后会被分流为第一优先类别(紧急)、第二优先类别(半紧急)和例行类别(稳定)个案。紧急和半紧急病人的专科门诊个案轮候时间中位数一直维持在两个星期和八个星期的目标时间之内。 由于有部份例行类别的病人,轮候时间可能较长,医管局已引入综合模式专科门诊服务及推出更多公私营协作计划,让合适的病人尽快获得诊治。 在耳鼻喉科,医管局已在多个联网开设耳鼻喉科综合诊所,由护士及听力专家为有听力问题的长者提供协助和开展治疗;而有需要的病人亦因此可及早转介医生作即时跟进。 针对轮候时间偏长的内科,医管局已于「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划」引入共同医治模式,以先导计划形式,首先于指定联网的内科专科门诊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