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資訊化的時代,恐怖主義的威脅日益加劇,許多國家意識到公眾反恐教育的重要性,因能夠提高民眾的安全意識,幫助他們在危機中做出正確的反應。雖然香港並非受恐襲的高危地區,但其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因此,社會各界應支持政府「跨部門專責組」在中小學課程加入反恐應急知識,以保障社會的安全與穩定。我們認為,可以制定適合不同年齡層的反恐教育計劃,例如教授識別危險信號、怎樣快速尋找掩護物,以及自行止血等基本護理知識。
在恐襲事件中,成功逃生往往取決於受害者的應急能力、周圍環境的特性,以及相關安全教育的普及程度。
以2015年巴黎巴塔克蘭劇院恐襲為例,當槍手進行長時間掃射時,超過90人不幸喪生。然而,一些倖存者通過冷靜分析情勢成功逃生。一名觀眾在槍聲響起後迅速趴下,隱藏在椅子縫隙中,直到警方營救。這說明在危急時刻,保持冷靜並迅速做出正確判斷,就是生存的基礎。
熟悉周邊環境和逃生路線同樣至關重要。例如,在2008年印度孟買恐襲中,泰姬瑪哈酒店的員工憑藉對建築結構的熟悉,利用隱秘的員工通道幫助顧客躲避襲擊,成功挽救了數十條生命。這事例說明,對周圍環境的了解能直接影響逃生效率。
善用掩護和保持低調也能在關鍵時刻為自己爭取時間。2019年新西蘭基督城清真寺槍擊案中,一些倖存者選擇躲藏在門後或桌下,並保持安靜,成功避開了槍手的攻擊,展現了隱蔽與低調的重要性。
在上述案例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那些成功逃生的人往往具有一定的應急知識和技巧。這些能力源於個人經驗,也可能來自反恐應急教育的培訓。隨著恐襲威脅的全球化,許多國家已經意識到反恐應急教育的重要性,並在學校中推行相關課程和演練活動。
以色列作為一個長期面臨恐襲威脅的國家,反恐教育更加全面和深入,從小學開始就教授學生如何應對恐怖襲擊。課程內容包括識別可疑物品(如爆炸裝置)、在爆炸或槍擊中如何伏地保護頭部,以及在化學或生物襲擊中如何使用防毒面罩。這些課程通常與空襲警報演練相結合,並且重點教授急救技能,讓學生從小就掌握止血和心肺復甦術等重要技巧。
美國作為恐襲和校園槍擊事件的高風險地區,其學校普遍推行「避難所計劃」(Shelter-in-Place)和「隱蔽與撤離」的應急策略。在這些課程中,學生被教授如何在封閉空間中尋找掩護,模擬槍擊事件的應對方法,例如快速鎖門、利用家具建立屏障,以及何時撤離和選擇最佳逃生路線。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些技能,美國學校通常每學期進行2至3次校園安全演練,並聘請警察或反恐專家進行情境模擬教學。
日本雖然恐襲風險相對較低,但其學校將反恐應急教育與地震防災教育相結合。例如,日本學校教導學生在危險情況下如何避免踩踏事故,以及如何迅速判斷逃生方向。這些國家的做法表明,反恐應急教育作為一種預防性措施,能有效提升公眾的安全意識和生存能力。
外國的教材形式各異,例如英國偏重互動遊戲和線上資源;日本就善用漫畫等視覺化教材;以色列則著重實戰演練指南。在內容方面,以色列強調自衛技能訓練;日本將反恐融入防災教育;澳洲重視危機辨識和預防。
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同樣面臨潛在的恐襲風險,但在校園反恐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雖然學校層面已經開展了一些防火和防災演練,但針對恐襲的專門課程和模擬演練較為缺乏。
為了讓反恐教育在香港落地,「跨部門反恐專責組」可以考慮制定反恐課程大綱,從小學至大學分階段教授反恐知識。例如在小學階段可以教授識別危險信號,以及如何快速尋找掩護;在中學階段可以引入「閃‧避‧求」(Run,Hide,Report),幫助學生掌握更高層次的逃生技巧;而在大學階段則可以加入急救和互救技能的訓練。
此外,應該每年在全港學校舉行一次反恐演練,模擬不同情境下的應對方法,例如爆炸、槍擊或化學襲擊等,並聯合警方和消防部門參與演練,提升學生和教職員的實戰經驗。同時,社區層面的教育也不容忽視,可以在社區中心或公共場合舉行反恐講座,讓家長與市民了解如何協助兒童逃生,並學習基本的急救技能。
科技也可以成為反恐教育的重要工具,例如開發反恐應急教育應用程式,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模擬恐襲場景,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實景化訓練。
恐襲的威脅雖然無法完全消除,但通過系統的反恐應急教育,公眾可以顯著提升自救能力,從而減少傷亡風險。全球的成功經驗表明,冷靜應對、熟悉環境以及接受專業教育是成功逃生的關鍵。「跨部門反恐專責組」推動全港形成「全民反恐」的安全文化,為市民的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社會各界應給予支持。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