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医院管理局强调,香港捐赠的器官供不应求,将器官送到内地的机会非常低,又称即使两地互助机制恆常化,两地病人资料亦不会互通。医管局称,过去数年,本港捐赠的肾脏都是用于本地病人。
本港及内地探讨的器官移植互助机制恆常化,政府强调,大原则先是确保本地捐赠的器官无合适病人移植,才会启动跨境捐赠。根据医管局数据,现时轮候肾脏移植有2,433人,但2019年至2022年,只有42至57个遗体捐赠的肾脏;今年截至3月底,暂时有15个。肝脏、心脏及肺部等器官亦有类似情况。
威尔斯医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李锦滔表示,虽然本港不断宣传推广器官捐赠,但近五至10年间的移植数字仍然下跌,有病人等不到适合器官就离世,过去数年本港捐赠的肾脏都是用于本地病人。他指出,美国、欧洲和澳洲等,都有类似跨境器官捐赠互助机制,而作为捐赠者选择登记中央名册是出于无偿爱心,不应看受惠者、捐赠者身分。
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陞上星期六率领器官移植专家代表团到广东省,与内地器官移植专家交流。医管局说,内地每年有超过1.7万宗器官移植手术,有约1,100宗不同器官就未能成功配对到病人。
两地轮候册独立运作 病人资料不互通
医管局器官移植专家代表团成员、玛丽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教授陈智仁说,内地会利用大数据留意器官贩卖情况,如发现异样,可联络公安调查,有犯规就会报案。他认为,内地就器官资料收集极之精细,当出现内地器官运往香港,相信香港事先会有基本资料,判断是否合适做移植手术,强调本港前线医护人员会以医学角度决定。陈智仁说,在香港轮候名册上的病人,资料与内地轮候名册上的资料绝对独立运作,强调香港轮候名册上的病人资料不会传送到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