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5月 06日
星期二
   | 氣 溫 : 29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中大研究團隊新發現 有望治小腦萎縮症
發佈日期 : 2017-05-29

研究團隊發現兩基因會影響神經細胞發育。
關健明教授(左)及呂雅珠的研究很創新。
研究團隊發現兩基因會影響神經細胞發育。
關健明教授(左)及呂雅珠的研究很創新。

【本報港聞部報道】中文大學(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關健明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和合作者,最近揭示了神經細胞發育的遺傳調控新機制,為小腦萎縮症的分子病理學提供嶄新的研究方向,更可能有助發展相關的治療方案。


本港300多人患小腦萎縮症
小腦萎縮症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病徵包括四肢失調、肢體顫動和身體失去平衡。遺傳性小腦萎縮症在全世界的發病率估計約為每100萬人口約1至100宗,現時香港約有300多人患有此症。小腦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扮演着運動協調中心的角色,而大部份小腦萎縮症個案都是因小腦中的浦金氏神經細胞(Purkinje cell)發育缺陷而導致。在小腦中,浦金氏神經細胞通過樹突(dendrites)來接收其他不同神經細胞的信號,如果浦金氏神經細胞的樹突發育有缺陷,便會破壞小腦神經細胞之間的通訊,引致四肢運動失調。因此,研究浦金氏神經細胞發育的遺傳調控機制是了解小腦萎縮症箇中病理的重要關鍵。


轉錄因子能影響樹突的成長
在是次研究中,關教授及其團隊發現了兩個調節浦金氏神經細胞樹突發展的關鍵基因──轉錄因子Lhx1和Lhx5,缺少此兩個基因會引致浦金氏神經細胞的樹突產生缺陷。在小鼠實驗中,Lhx1和Lhx5突變會令小鼠出現小腦萎縮症的徵狀。此外,研究顯示Lhx1和Lhx5可以激活絲狀肌動蛋白的調節蛋白(Espin)的表達,從而控制絲狀肌動蛋白在浦金氏神經細胞樹突中的定位,影響樹突的成長及樹突棘的成形。


關健明昨日解釋:「這是科學界首次發現轉錄因子可以直接透過調控Espin蛋白來控制浦金氏神經細胞結構的形成。因此,我們相信Espin蛋白可能是治療小腦萎縮症的關鍵因素之一。下一步我們將進行小鼠活體試驗,看看增加其小腦的Espin表達量是否可以減輕活鼠的小腦萎縮症徵狀。」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