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昨日說,醫生在手術開始後留在手術室是基本責任,認為事件涉及專業操守,不能單以溝通問題開脫。他認為,事件顯示醫管局未能規管在醫管局任職的大學教職員,認為手術牽涉公帑使用,但醫管局最終只是有責任出錢,卻無權懲處,變相是「無王管」。他期望院方能到立法會詳細交代調查報告。
黃碧雲斥轉移視線不合理
陳沛然昨日稱,報告所指出,在去年10月13日候召當值的外科醫生,正是吳國際醫生,就是手術主要負責人。「究竟所謂的兼職、幫手、監督是甚麼一回事?為何有人將責任推給放假中、不能不獨自進行手術的黃楚琳醫生?」他認為醫生的基本責任,候召當值要負責,開始了手術不能離開病人走到另一間醫院,是很基本的責任,是專業操守問題,不能單以溝通問題便能開脫。
前線醫生聯盟主席蕭旭亮說,醫生在手術途中離開醫院的情況較少見,相信是個人時間安排問題。他說,現時已有指引告知前線醫生在手術期間遇到問題時應向誰人求助,但礙於人手問題,前線醫生未必能得到即時回覆。
立法會議員黃碧雲補充,小組將事件定性為「單一事件」,然而,如果小組的結論為吳國際醫生未有處理同時兼顧公營醫院及私家醫院預約手術的「潛在衝突」,以及錯誤評估黃楚琳醫生獨自完成手術的能力,那就不是「單一事件」,而是瑪麗醫院外科部的管理層問題,但調查小組僅將責任推至兩位醫生上,是轉移視線,極不合理。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時認同醫院的批評,認為事件反映肝臟移植團隊欠缺人手,以致當時任職「主刀」的醫生無法尋找到合適的資深同事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