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及香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組成研究團隊,首次提供實質、直接的實驗證據,證明「甲型流感病毒可經由飛沫和空氣途徑傳播」。該項研究可為日後擬定有效、循證為本的流感控制措施作重要參考。研究結果已於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本報港聞部報道
本港每年平均有約1.27萬宗因季節性流感導致嚴重呼吸道感染而需要住院的病例,當中有431人死亡。研究團隊因此認為有效、循證為本的流感控制措施於減低流感傳播率及保障公眾健康上,擔當重要角色。
病毒空氣顆粒 雪貂同伴間傳播
研究團隊認為,要擬定有關的衞生措施,就得先對流感病毒的傳播途徑及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而流感傳播途徑,包括直接或間接接觸流感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患者在呼吸、說話或咳嗽時釋放於空氣中的病毒顆粒。不同大小的病毒顆粒會因地心吸力影響而有不同的傳播距離──流感患者所釋放的大顆粒飛沫只能於近距離傳播及傳染位於患者附近的人,而小於五微米的微細顆粒則可以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傳播距離不一,但可經遠距離傳染他人。
研究團隊為分析流感病毒經由呼吸飛沫及微細空氣顆粒傳播的相對重要性,合作開發一組可按大小分隔空氣顆粒的裝置,並以雪貂為實驗對象,針對性研究季節性H3N2流感和H1N1甲型流感病毒於雪貂間的傳播模式,最後確定病毒可以通過受感染雪貂所呼出的含病毒空氣顆粒,在同伴間傳播。由於在雪貂身上發現的流感疾病與人類非常相似,以及雪貂間以空氣傳播的病毒亦可以同樣方式於人類間傳播,所以雪貂被視為研究人類流感傳播的最佳動物模型。
計劃延伸至以人類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包括發現,由受感染雪貂呼出的、並於雪貂間傳播的含病毒空氣顆粒粒徑界乎15微米(大小等同呼吸飛沫)到1.5微米(大小等同微細空氣顆粒);由受感染雪貂呼出、小於1.5微米的空氣顆粒則不具傳播能力;以及受感染雪貂在出現發燒等臨床症狀之前具有最高的傳播能力,傳染期可持續至感染後五天。是次研究結果首次為「甲型流感病毒可經由飛沫和空氣途徑傳播」,提供實質、直接的實驗證據。
目前研究團隊正計劃利用將實驗延伸至以人類為研究對象,分析流感患者呼出之病毒空氣顆粒的傳播模式。該項實驗預計大約於兩年後完成。這種方法亦可用作分析其他新興呼吸道病毒的傳播模式。
另外,冬季流感高峰期之下,小學、幼稚園昨天復課,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呼籲市民,學童如出現發熱,應求診及避免上學,直至退燒後48小時。衞生防護中心公布,前日單日新增11宗成人流感嚴重個案,八人死亡,而本港年初截至前日,整體流感嚴重個案達到407宗,死亡個案錄得238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