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及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组成研究团队,首次提供实质、直接的实验证据,证明「甲型流感病毒可经由飞沫和空气途径传播」。该项研究可为日后拟定有效、循证为本的流感控制措施作重要参考。研究结果已于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本报港闻部报道
本港每年平均有约1.27万宗因季节性流感导致严重唿吸道感染而需要住院的病例,当中有431人死亡。研究团队因此认为有效、循证为本的流感控制措施于减低流感传播率及保障公众健康上,担当重要角色。
病毒空气颗粒 雪貂同伴间传播
研究团队认为,要拟定有关的衞生措施,就得先对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而流感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或间接接触流感患者的唿吸道分泌物,或吸入患者在唿吸、说话或咳嗽时释放于空气中的病毒颗粒。不同大小的病毒颗粒会因地心吸力影响而有不同的传播距离──流感患者所释放的大颗粒飞沫只能于近距离传播及传染位于患者附近的人,而小于五微米的微细颗粒则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传播距离不一,但可经远距离传染他人。
研究团队为分析流感病毒经由唿吸飞沫及微细空气颗粒传播的相对重要性,合作开发一组可按大小分隔空气颗粒的装置,并以雪貂为实验对象,针对性研究季节性H3N2流感和H1N1甲型流感病毒于雪貂间的传播模式,最后确定病毒可以通过受感染雪貂所唿出的含病毒空气颗粒,在同伴间传播。由于在雪貂身上发现的流感疾病与人类非常相似,以及雪貂间以空气传播的病毒亦可以同样方式于人类间传播,所以雪貂被视为研究人类流感传播的最佳动物模型。
计划延伸至以人类为研究对象
研究结果包括发现,由受感染雪貂唿出的、并于雪貂间传播的含病毒空气颗粒粒径界乎15微米(大小等同唿吸飞沫)到1.5微米(大小等同微细空气颗粒);由受感染雪貂唿出、小于1.5微米的空气颗粒则不具传播能力;以及受感染雪貂在出现发烧等临床症状之前具有最高的传播能力,传染期可持续至感染后五天。是次研究结果首次为「甲型流感病毒可经由飞沫和空气途径传播」,提供实质、直接的实验证据。
目前研究团队正计划利用将实验延伸至以人类为研究对象,分析流感患者唿出之病毒空气颗粒的传播模式。该项实验预计大约于两年后完成。这种方法亦可用作分析其他新兴唿吸道病毒的传播模式。
另外,冬季流感高峰期之下,小学、幼稚园昨天復课,衞生防护中心发言人唿吁市民,学童如出现发热,应求诊及避免上学,直至退烧后48小时。衞生防护中心公布,前日单日新增11宗成人流感严重个案,八人死亡,而本港年初截至前日,整体流感严重个案达到407宗,死亡个案录得238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