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5月 02日
星期四
   | 氣 溫 : 24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精神病無家者待援 研究組促發展流動醫療車 伸手接觸
發佈日期 : 2018-02-28

本港醫療未能全面照顧精神病無家者的需要。
無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組有七名成員。
本港醫療未能全面照顧精神病無家者的需要。
無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組有七名成員。

中文大學博群社區研究計劃下的「無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組」指出,本港現行的醫療及社會服務均未能全面照顧精神病無家者的需要,建議政府發展流動外展醫療車服務,以縮窄服務斷層及促進跨專業合作。


本報港聞部報道


研究小組由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探訪超過80位無家者了解無家者社群的基本狀況,並透過面對面訪問8位有精神病患的無家者、12位無精神病患的無家者及9位向無家者提供服務的醫護界及社工界人士、參考文獻及去信政府及醫院相關部門三種途徑,進行為期近兩年的深入研究,以多角度整合香港無家者面對的醫療服務問題,並檢視社會現有的醫療服務斷層情況。研究小組期望醫護界及社工界可共同探討發展新醫療服務模式,照顧病患者的需要,以改善精神病無家者被雙重邊緣化的現狀。


缺乏患病意識增惡化速度


研究小組負責人、中大內外全科醫學士五年級學生黃遠倬表示:「報告顯示,長期露宿影響無家者的睡眠質素,因而容易引發其情緒及精神問題。此外,在欠缺家人及朋友支援的情況下,患有精神病的無家者普遍缺乏患病的意識,其精神健康狀況亦較一般精神病患者惡化得更快。最近有本地研究發現,逾70%受訪的無家者有精神疾病紀錄;另一研究亦指出只有18%患有精神疾病的無家者曾接受精神科治療,各種研究均顯示本港現時的精神治療服務出現重大缺口,未能為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無家者提供適切服務。」


根據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護理計劃)庾慧玲醫生及另外幾間醫院的社區精神科回覆研究小組的查詢顯示,香港現時並無專為無家者而設的精神健康政策。按照醫管局現行的服務流程,若要將此類病患者送到醫院接受診斷和治療,必須經由社工轉介個案予社區精神科,再經醫管局外展醫療隊進行評估及作出適當的治療。社區精神科雖然會定期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聯絡、討論及轉介個案,但他們甚少與專責服務無家者的社會服務組織聯絡,故很少接觸到有需要的無家者。


無固定居住地址難跟進


現時精神病無家者面對的另一難題是當他們出院離開醫療系統後,由於沒有固定居住地址,使社康護士難以跟進他們的個案;而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人手及跟進有精神病患的無家者的特殊訓練均不足夠,與各個社福機構的權責不清,未能有效為患有精神病的無家者提供服務,導致他們的病情容易復發。


研究小組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提出三項建議,包括將流動外展醫療車設定為恒常公共醫療服務,醫管局應推廣由政府醫生、護士及社工組成的專業團隊共同營運,為無家者而設的外展醫療車,並設定為恒常公共醫療服務。


他們相信此舉方便醫生於進行外展時派藥及查閱無家者病歷,以方便進行相關的評估及治療。政府亦可考慮提供資金讓非政府組織聘請醫生及營運流動服務,並容許義務醫生在提供服務時登入臨床管理資訊系統(CMS),以跟進精神病無家者的病情,讓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共同承擔照顧無家者精神健康的責任。


盼讓其重返社區醫療網絡


另外,是社區精神健康外展隊應增加無家者友善的出隊指引,彈性處理無家者個案,例如於非辦公時間出隊及於非室內環境作評估等。由於外展醫療車只能照顧無家者的短期需要,長遠而言最適合的方法是讓精神病無家者重返社區醫療網絡。亦透過定期舉行聯合個案會議,促進跨專業合作,讓醫生及社工互相交流。


總括而言,研究小組認為理想的服務模式應先由外展醫療車及社工接觸無家者,再轉介所屬分區的醫院社區精神科,由社工陪同無家者覆診以減低失約率,並透過定期的聯合個案會議,跨專業共同處理無家者的精神健康問題。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