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5月 08日
星期四
   | 气 温 : 27 度
搜寻新闻
繁体中文
即时新闻 视频新闻 要闻港闻 社 评国际两岸 财 经 娱 乐 体 育 马 经 副 刊 昔 日

精神病无家者待援 研究组促发展流动医疗车 伸手接触
发佈日期 : 2018-02-28

本港医疗未能全面照顾精神病无家者的需要。
无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组有七名成员。
本港医疗未能全面照顾精神病无家者的需要。
无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组有七名成员。

中文大学博群社区研究计划下的「无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组」指出,本港现行的医疗及社会服务均未能全面照顾精神病无家者的需要,建议政府发展流动外展医疗车服务,以缩窄服务断层及促进跨专业合作。


本报港闻部报道


研究小组由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探访超过80位无家者了解无家者社群的基本状况,并透过面对面访问8位有精神病患的无家者、12位无精神病患的无家者及9位向无家者提供服务的医护界及社工界人士、参考文献及去信政府及医院相关部门三种途径,进行为期近两年的深入研究,以多角度整合香港无家者面对的医疗服务问题,并检视社会现有的医疗服务断层情况。研究小组期望医护界及社工界可共同探讨发展新医疗服务模式,照顾病患者的需要,以改善精神病无家者被双重边缘化的现状。


缺乏患病意识增恶化速度


研究小组负责人、中大内外全科医学士五年级学生黄远倬表示:「报告显示,长期露宿影响无家者的睡眠质素,因而容易引发其情绪及精神问题。此外,在欠缺家人及朋友支援的情况下,患有精神病的无家者普遍缺乏患病的意识,其精神健康状况亦较一般精神病患者恶化得更快。最近有本地研究发现,逾70%受访的无家者有精神疾病纪录;另一研究亦指出只有18%患有精神疾病的无家者曾接受精神科治疗,各种研究均显示本港现时的精神治疗服务出现重大缺口,未能为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无家者提供适切服务。」


根据医管局总行政经理(综合护理计划)庾慧玲医生及另外几间医院的社区精神科回覆研究小组的查询显示,香港现时并无专为无家者而设的精神健康政策。按照医管局现行的服务流程,若要将此类病患者送到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必须经由社工转介个案予社区精神科,再经医管局外展医疗队进行评估及作出适当的治疗。社区精神科虽然会定期与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联络、讨论及转介个案,但他们甚少与专责服务无家者的社会服务组织联络,故很少接触到有需要的无家者。


无固定居住地址难跟进


现时精神病无家者面对的另一难题是当他们出院离开医疗系统后,由于没有固定居住地址,使社康护士难以跟进他们的个案;而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的人手及跟进有精神病患的无家者的特殊训练均不足够,与各个社福机构的权责不清,未能有效为患有精神病的无家者提供服务,导致他们的病情容易復发。


研究小组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三项建议,包括将流动外展医疗车设定为恒常公共医疗服务,医管局应推广由政府医生、护士及社工组成的专业团队共同营运,为无家者而设的外展医疗车,并设定为恒常公共医疗服务。


他们相信此举方便医生于进行外展时派药及查阅无家者病歷,以方便进行相关的评估及治疗。政府亦可考虑提供资金让非政府组织聘请医生及营运流动服务,并容许义务医生在提供服务时登入临床管理资讯系统(CMS),以跟进精神病无家者的病情,让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承担照顾无家者精神健康的责任。


盼让其重返社区医疗网络


另外,是社区精神健康外展队应增加无家者友善的出队指引,弹性处理无家者个案,例如于非办公时间出队及于非室内环境作评估等。由于外展医疗车只能照顾无家者的短期需要,长远而言最适合的方法是让精神病无家者重返社区医疗网络。亦透过定期举行联合个案会议,促进跨专业合作,让医生及社工互相交流。


总括而言,研究小组认为理想的服务模式应先由外展医疗车及社工接触无家者,再转介所属分区的医院社区精神科,由社工陪同无家者覆诊以减低失约率,并透过定期的联合个案会议,跨专业共同处理无家者的精神健康问题。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