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嶺南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安慰劑效應」不限於在服用藥物後出現,即使單是持有該種藥物,都可以產生心理作用,出現類似藥效。
●持有藥物即產生心理作用
「安慰劑效應」是指無服用真正的藥物,但都有藥效的情況。嶺南大學應用心理學系早前進行研究,向參與實驗的43名學生虛構有藥廠想調校一款止痛膏成分,以配合亞洲人需要。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獲贈假的止痛膏,但沒有塗上,另一組就沒有獲贈假止痛膏。
之後兩組人都將手放入攝氏5度的凍水1分鐘,再填寫問卷匯報痛覺感受,發現獲贈假止痛膏的一組,疼痛感比較低,顯示只是擁有止痛膏,已可以產生心理作用。
負責研究的嶺大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楊慧蘭說,日常不少行為,都可以用研究結果解釋,包括有人購買健身儀器或參加健身室會籍,便已覺得比之前健康;有些人獲處方抗生素後,未服用便已覺得病情好轉,沒有完成整個療程。
她表示後續做了其他研究,包括向參與實驗者提供聲稱可提神的咖啡朱古力,及帶來好運的飾物,結果發現參與實驗者未食用,或未佩戴飾物,已感覺到提神和較為幸運,大學未來會繼續研究怎樣將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