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超強颱風「山竹」去年襲港,導致大量樹木倒塌。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表示,總結塌樹情況,模式大約有六種,不少個案均出現樹根困在泥膽內,或樹根無法抓緊土壤。他建議利用地下導管,引導樹根共享周邊土壤,有助樹木抓緊泥土。
詹志勇在網上收集市民提供超過4,000張塌樹相片,涉及2,000多棵樹,並分析塌樹原因,結果發現,塌樹普遍存在生長空間不足,以及泥土質素欠佳等問題,容易被強風吹塌,出現泥膽分離、樹根拔出、樹根折斷等現象。他建議利用土壤走廊,以藏在地下管道引導樹根共享周邊土壤,亦可參考海外做法,在地下建構支架,讓樹根可以橫向伸展。
另外,教育大學昨日舉行記者會,宣布開展為期兩年的「樹木保育──推廣生命教育與科學普及」項目。項目透過開發平台,讓公眾參與綠化香港,以提升公眾對樹木保育的關注及宣揚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項目分兩階段進行,包括開發流動應用程式,以及編制教學材料。流動應用程式將用以協助市民及學生學習樹木目視評估,並提供平台讓用家上載樹木評估結果及相片。隨後階段,項目團隊將編制教學材料,給予教大學生及來自六所本地中、小種子學校的學生於實地考察時使用,並讓他們透過相關學科,了解樹木保育的重要性。
流動應用程式獲香港地理學會及綠色力量支持,預計於2020年中旬推出試用,與市民分享香港部分地區的樹木質量初步情況。至項目發展中期,全面的樹木質量情況將通過公民參與逐步與公眾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