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港闻部报道】超强颱风「山竹」去年袭港,导致大量树木倒塌。教育大学社会科学系研究讲座教授詹志勇表示,总结塌树情况,模式大约有六种,不少个案均出现树根困在泥胆内,或树根无法抓紧土壤。他建议利用地下导管,引导树根共享周边土壤,有助树木抓紧泥土。
詹志勇在网上收集市民提供超过4,000张塌树相片,涉及2,000多棵树,并分析塌树原因,结果发现,塌树普遍存在生长空间不足,以及泥土质素欠佳等问题,容易被强风吹塌,出现泥胆分离、树根拔出、树根折断等现象。他建议利用土壤走廊,以藏在地下管道引导树根共享周边土壤,亦可参考海外做法,在地下建构支架,让树根可以横向伸展。
另外,教育大学昨日举行记者会,宣布开展为期两年的「树木保育──推广生命教育与科学普及」项目。项目透过开发平台,让公众参与绿化香港,以提升公众对树木保育的关注及宣扬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项目分两阶段进行,包括开发流动应用程式,以及编制教学材料。流动应用程式将用以协助市民及学生学习树木目视评估,并提供平台让用家上载树木评估结果及相片。随后阶段,项目团队将编制教学材料,给予教大学生及来自六所本地中、小种子学校的学生于实地考察时使用,并让他们透过相关学科,了解树木保育的重要性。
流动应用程式获香港地理学会及绿色力量支持,预计于2020年中旬推出试用,与市民分享香港部分地区的树木质量初步情况。至项目发展中期,全面的树木质量情况将通过公民参与逐步与公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