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院長黃至生醫生昨日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中呼籲全民參與預防癌症。黃至生表示,癌症為香港的頭號殺手,為全港三分之一的死因,亦也是全球第二大主要死因。他希望市民留意五大本港最常見癌症的高危因素及普查計劃,提高讀者對癌症的認知及提高意識,令普羅大眾有效預防癌症,為香港社會對付癌症的重要一環。
黃醫生稱,癌症是香港的頭號殺手,也是全球第二大主要死因。在大部分國家及地區,它都會被視為主要的公共衛生議題。2018年,癌症佔全港死亡人數近三分之一。處理癌症相關議題時,監察、預防、治療及舒緩四大範疇被認為是首要目標,但隨之而來的挑戰不容忽視。眾所週知,年老者隨著年齡增長,患癌症的機率大大高於年輕人。鑑於本港嚴重的老年化現象,未來數十年,可以預見癌症新增個案數目會持續攀升。
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變遷,癌症患者的病情複雜性與日俱增。這些都令本港醫療服務需求急劇上升,繼而出現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對醫療系統造成日益沉重的負擔,最後對病人以至整體社會均構成重大壓力。另外,肥胖、多肉少菜、吸煙、酗酒以及少運動等都屬於癌症的高危因素。
#市民積極參與健康生活
最近,為了改善癌症病人生活質素和提高他們的存活率,政府制訂了防控癌症工作的優次和方向。當中最值得留意的是五大本港最常見癌症的高危因素及普查計劃,教育和提高意識,對於普羅大眾有效預防癌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要達致預期的效果,市民的積極參與包括健康生活習慣及定期驗身等,實在不可或缺。
綜合目前的醫學證據,暫時沒有百分百國際上的指引支持增加額外的癌症篩查種類,例如乳癌。所以正如「香港癌症策略」所言,現需要癌症學術研究的注資,建構未來醫學更進步、更尖端的癌症政策。另外,有一些癌症病患者的需要,都並不是只在醫院診症時可以完全處理,例如患癌後的社交生活,情緒抑鬱和管理,以及實質支援,未來都可以繼續透過「醫社合作」,適切運用社區資源,以達致最高質素的長期疾病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