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港闻部报道】本港借贷市场急速增长,但消委会研究发现规管市场的《放债人条例》显示,本地规管借贷活动条例「千加疮百孔」,于过去40年来都未有重大修改,欠缺行业规管,不少借贷公司广告标榜「零或低利率」、「10分钟特快批核」等。随着借款金额仅1万元以下者渐多,正因为借款额少,借款人可能向多达10个放债人借钱,最严重个案甚至有超过120个债主。更有个案在一年多内借贷37次,欠债30万元,令事主与家人感到困扰。
消委会昨日发表《保障消费权益—改革放债法规和营商手法报告》,过去10年间,持牌放债人数目,由2009年的779个大幅增加至今年8月的2,260个,由认可机构提供的信用卡透支及个人贷款金额亦升逾2倍达6,739亿元。
报告调查结果亦显示,消费者面对甚为进取的营销手法,在条款及细则毫不清晰的情况下,以贷款申请简单方便,诱使消费者误以为能以「『低』利率偿还贷款 」。但往往具体还款条款及细则在签订合约后才被披露,又或是隐藏在合约的复杂条款当中,在消费者不理解其中的内容或有压力的情况下迅速签约,消费者难以掌握当中借贷的真实成本及其应履行的规定。
#鼓吹先买先享受
消委会副主席陈家殷昨日表示,消委会与去年5月及6月间监视各媒体的借贷广告,发现每1小时至少有1个借贷电视广告,广告大多以「低息」及借贷批核程序简单「易借」吸引观众。例如以「毋须信贷报告」、「零或低利率」及「10分钟特快批核」等方式作招徕,尤其以年轻一族为营销目标群,诱使消费者借贷、鼓吹「先买先享受」的不理性消费心态。消委会亦发现部分网上广告所显示的贷款利率范围大,对消费者而言没有参考价值。
根据投资者及理财教育委员会2017年一项针对500名18至29岁在职人士的调查显示,有超过6成受访者曾入不敷支,也有近三分之一曾经负债,平均负债额达3.7万元。消委会指出,一名今年37岁的A先生由24岁起开始借贷,他于27岁时更需要进行债务重组,但后来放债人主动延长他的贷款还款期,令他过度的借贷问题恶化,向第二线和第三线放债人借贷。根据该教育委员会的调查显示,男性及30至49岁人士的借贷意欲较高。
#6成年轻人曾入不敷支
消委会总幹事黄凤嫺昨日指出,借贷有年轻化的趋势,有一名女士于前年至去年间分别以网上借贷、电话借贷、申请信用卡及「卡仔数」方式借贷,共欠下37笔贷款合共30万元,最后需要家人协助还债。随着二、三线放债人借贷渐成趋势,一般借款额仅1万元以下,正因为借款额少,借款人可能向多达10个放债人借钱,最严重个案甚至有超过120个债主。黄凤嫺提醒市民,不少借贷人借钱的动机是「先使未来钱」,先享受消费,债台高筑导致「债冚债」,消委会担心过度消费令消费者堕入借贷的恶性循环。
根据破产管理署资料,虽然香港破产数字有下跌趋势,但多次破产的个案却从2013年的151宗大幅上升至2018年的617宗,升幅高达309%,引致多次破产的三大原因为过度开支、失业及过度信贷。研究报告指出,本港借贷市场出现9大问题,包括欠缺特定行业监管机构、牌照申请审查不足、对放债人的行为监管不足、缺乏审慎的信贷评估、滥用谘询人的个人资料、贷款利息上限过高、广告氾滥及带误导性、执法工具及解决消费纠纷方法有限,及市场透明度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