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市區重建局耗時11年的上海街與亞皆老街唐樓建築群保育活化項目,已於上月完成相關工程及開放,並命名為「618上海街」。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表示,該項目只保留當中10幢戰前唐樓群面向上海街的騎樓部分,是因為該戰前舊建築群長年缺乏適當維修保養,結構已嚴重老化,強調保育活化也不單是追求「原汁原味」地保留舊建築。
韋志成在最新網誌中表示,上海街項目由14幢戰前及戰後唐樓群組成,當中10幢戰前騎樓式唐樓群建於1920年代,另外四幢屬於1960年代戰後興建的樓宇。市建局於2008年開展項目時,進行了廣泛的公眾諮詢,了解地區不同持份者,包括居民、學者、專業人士及區議員等,對樓宇活化後的用途和設計的意見。結果顯示,大部分市民支持在保存唐樓群原有的建築特色之餘,亦應讓建築群活化再用,成為社區的資源。
#活化再用成社區資源
不過,他指出,市建局在開展項目並為樓宇進行結構勘測時,發現建築群的老化程度非常嚴重,此外住宅單位普遍被分成多間劏房租出,天台亦建有一些懷疑違例構築物被用作住宅用途,令樓宇出現嚴重漏水和鋼筋鏽蝕,可謂已達其結構壽命的極限。他續稱,市建局當年邀請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提供建議。李浩然認為,歷史建築物不能以單一模式保育,「原汁原味」的保育模式一般適用於考古遺址或重要的文化遺產,如宗教建築、宮殿、政府主要建築物等;而唐樓群一類具活化再用潛力的實用性建築,除了保存它們的建築特色,亦應盡量恢復它們的實用功能。
據資料記載,現址在50至60年代設有電器行、皮具舖、茶煙莊等商舖,直至80年代步轉型以售賣建材用品為主。韋志成說,市建局展開收購工作後,有關建材舖已獲得補償,並搬遷到毗鄰的康樂街和同區附近街道,繼續經營至今。他表示,市建局團隊邀請地區內多間特色商戶進駐「618上海街」開業,現時在項目開業的店舖有三分之一來自油旺地區。同時亦邀請藝術家,以上海街一帶的地區風貌作為元素,為內部多處加添壁畫。而項目內設一個多用途房間,供地區團體使用。
#留最具價值建築元素
李浩然說,「618上海街」是香港進行保育活化唐樓的良好範例,而上海街唐樓群最重要的歷史元素,在於騎樓部分所呈現的歷史街景。他說,項目保留了10幢戰前唐樓群的騎樓部分,以及支撐整排騎樓的13條麻石柱,使最具價值的建築元素保存下來。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