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港闻部报道】市区重建局耗时11年的上海街与亚皆老街唐楼建筑群保育活化项目,已于上月完成相关工程及开放,并命名为「618上海街」。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表示,该项目只保留当中10幢战前唐楼群面向上海街的骑楼部分,是因为该战前旧建筑群长年缺乏适当维修保养,结构已严重老化,强调保育活化也不单是追求「原汁原味」地保留旧建筑。
韦志成在最新网志中表示,上海街项目由14幢战前及战后唐楼群组成,当中10幢战前骑楼式唐楼群建于1920年代,另外四幢属于1960年代战后兴建的楼宇。市建局于2008年开展项目时,进行了广泛的公众谘询,了解地区不同持份者,包括居民、学者、专业人士及区议员等,对楼宇活化后的用途和设计的意见。结果显示,大部分市民支持在保存唐楼群原有的建筑特色之余,亦应让建筑群活化再用,成为社区的资源。
#活化再用成社区资源
不过,他指出,市建局在开展项目并为楼宇进行结构勘测时,发现建筑群的老化程度非常严重,此外住宅单位普遍被分成多间劏房租出,天台亦建有一些怀疑违例构筑物被用作住宅用途,令楼宇出现严重漏水和钢筋锈蚀,可谓已达其结构寿命的极限。他续称,市建局当年邀请港大建筑文物保护课程学部主任李浩然提供建议。李浩然认为,歷史建筑物不能以单一模式保育,「原汁原味」的保育模式一般适用于考古遗址或重要的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宫殿、政府主要建筑物等;而唐楼群一类具活化再用潜力的实用性建筑,除了保存它们的建筑特色,亦应尽量恢復它们的实用功能。
据资料记载,现址在50至60年代设有电器行、皮具舖、茶烟庄等商舖,直至80年代步转型以售卖建材用品为主。韦志成说,市建局展开收购工作后,有关建材舖已获得补偿,并搬迁到毗邻的康乐街和同区附近街道,继续经营至今。他表示,市建局团队邀请地区内多间特色商户进驻「618上海街」开业,现时在项目开业的店舖有三分之一来自油旺地区。同时亦邀请艺术家,以上海街一带的地区风貌作为元素,为内部多处加添壁画。而项目内设一个多用途房间,供地区团体使用。
#留最具价值建筑元素
李浩然说,「618上海街」是香港进行保育活化唐楼的良好范例,而上海街唐楼群最重要的歷史元素,在于骑楼部分所呈现的歷史街景。他说,项目保留了10幢战前唐楼群的骑楼部分,以及支撑整排骑楼的13条麻石柱,使最具价值的建筑元素保存下来。 |
您可能有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