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香港大學化學和微生物學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已廣泛臨床應用的含金屬鉍的抗潰瘍藥物「枸櫞酸鉍雷尼替丁(RBC)」在動物實驗中能顯著降低新冠病毒的數目,並有效舒緩與病毒相關的炎症,有望能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一個更安全有效的療法。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科學雜誌《自然微生物》中刊登,並就此藥物用作新型冠狀病毒用途在美國申請專利。
研究由港大理學院化學系孫紅哲及微生物學系袁國勇領導,在金色敘利亞倉鼠的感染模型中,證實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複製,減少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病毒載量,同時也能緩解與病毒相關的肺炎等炎症。藥物能顯著降低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動物細胞中的病毒量超過1,000倍以上,望下一步進行人體臨牀研究。
研究中20多隻倉鼠分為無用藥對照組、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組和用一種治療幽門螺旋菌的藥物RBC組。在倉鼠感染新冠病毒後一日和兩日,分別注射瑞德西韋和RBC。在感染後四日觀察到接受RBC的倉鼠,較對照組的肺部病毒量少90%,與瑞德西韋效果相若。而RBC組倉鼠的部份炎症指數只是對照組的十份之一至百份之一。
#呼籲市民勿先行購買
至於早前有研究顯示,瑞德西韋對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也有療效,不過RBC藥物治療相比前者,受感染動物的新型冠狀病毒數目能明顯降低近100倍。研究團隊指出,RBC能使病毒徹底失去活性,並自上世紀90年代使用,有利盡快投入應用治療新型冠狀病毒,且此藥已過專利期,故此RBC藥物相比起瑞德西韋等現今的治療藥物成本極為低廉。未來採用RBC、地塞米松和干擾素的聯合用藥,有望成為治療甚至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替代性療法。
團隊正着手進一步改良藥物成分和令它可在人體由口服變成針劑藥物,更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和加強藥效。由於香港的病人不多,未必做到人體臨床研究,團隊可能會聯絡藥廠在外國做人體臨牀研究,例如巴西、印度等地。
團隊之一、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福和指出,雖然「枸櫞酸鉍雷尼替丁」已被坊間使用多年,但籲市民不要先行購買,若過量食用或胡亂食用有機會出現副作用。他指出,藥物主要是口服,其特性不易被身體吸收,若病毒感染已到肺部甚至全身,其抗病毒效果未必明顯,仍有待臨床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