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香港人口老化,如何更全面地照顧長者所需,成了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會實施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把現時每年2,000元的長者醫療券,增至2,500元,長者使用至少1,000元醫療券於預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特定基層醫療用途後,增添的500元會自動發放至其戶口作該等用途,以鼓勵長者更有效使用基層醫療服務。經優化的計劃,會准許夫妻共用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認可的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以及經專業評定的醫療設備。
在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下,將容許夫妻共用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的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以及經專業評定並提供的醫療設備,例如助聽器等。另外,當局將實施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把現時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增至2,500元,長者使用至少1,000元醫療券於預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特定基層醫療用途後,增添的500元會自動發放至其戶口作該等用途,以鼓勵長者更有效使用基層醫療服務。
施政報告提到醫療方面的措施,以「重預防、早治療、增設施、減輪候」為題,由2017年開始制訂「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今年將正式出爐,同時推行的還包括「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如市民經地區康健中心確診高血壓或糖尿病,政府將會資助約一半檢查和治療費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地區康健中心作為樞紐,統籌為市民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與私營醫療界別共同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並協調不同醫療專業,在社區內提供全面、持續、以人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
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
為紓緩公營醫療壓力,政府會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負責統籌及管理公私營界別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政府明年起會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推動公私營協作,並資助約一半檢查和治療費用,轉介經地區康健中心識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至私營界別作進一步檢查。
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黃仰山認為,今次施政報告提及「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理念是很好的方向,但仍要等候計劃細節及落實一段時間才可以評論措施的成效。他同樣認為,不少的穩定病症都可以加入「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如慢性痛症、骨科及心理疾病等。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陳凱欣表示,現時註冊醫生一半在私家市場,一半在公營市場,惟90%市民往往到公營市場尋求服務。她強調,「一定還有好幾對手可以幫忙」,認為私家診所可以幫忙分流公營專科門診及普通科門診病人。此外,港府亦研究立法規定上載更多種類的醫療紀錄,利用「醫健通」貫穿公私營醫院骨幹系統,讓醫生更方便會診。
為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發展,李家超指會強化醫務衞生局中醫藥處的職能,開設「中醫藥發展專員」職位,加強中醫藥發展及政策統籌工作,包括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政府還會將資助中醫藥門診服務的名額,由現時每年60萬個,增加三分之一至80萬個。而中西醫協作治療服務將會常規化,並逐步擴展至更多醫院和病種,包括積極探討推展至癌症治。為配合中藥發展,政府將會優化「中醫藥發展基金」的運作,全力推動中醫師和中藥專業人員的專業發展,以及深化香港與內地和大灣區中醫藥協作等。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