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國家自主設計和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下月訪港,尖沙咀科學館昨(18日)起舉辦「極地科研與氣候變化」展覽,展示國家在極地探索的科研技術及成果,展覽免費開放,預料吸引約50萬人參觀。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主持「極地科研與氣候變化」展覽開幕禮致辭時表示,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面對的挑戰。人類活動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極地生態系統的變化以及氣候變異性增加等現象,都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指標。極地研究有助科學家了解氣候變化的影響和成因,並提供了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
「雪龍2」號增極地考察能力
他指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於1989年成立後,一直研究冰川變化等。中國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多方面增強國家的極地考察能力,期望今次展覽能透過展出「雪龍 2」號極地探索的任務及成果,讓巿民了解國家極地研究科研技術,讓更多人了解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以至生活上如何減碳等。
展覽展出一艘1比100的「雪龍2」號模型,又展示4個罕有的生物樣本,全部都由「雪龍2」號訪港執委會主席何建宗到極地考察期間採集,包括南極磷蝦、南極地衣、「海天使」裸海蝶,以及北極的燈蛾,亦都有展板介紹破冰船的特性。
謝展寰:極地研究助解決氣候變化影響
何建宗表示,今次展出的南極地衣,生存能力強,可以作為空氣污染的指示劑,反映生物多樣性的結構;而南極磷蝦,並非平時常見的基圍蝦品種,牠們的蛋白質及營養,成為很多食用魚類的食物來源。他又說,在展覽展出的北極小毛蟲,是考察時無意中在冰河頂部發現到,當時當地的土人都感到很驚奇,指這種生物每3至4年才產卵一次。
雪龍2訪港迎船活動籌委會主席馬逢國表示:今次展覽將播放多條國家極地科研任務的片段和視頻,例如在剛過去南極的夏季,完成第5座南極考察站秦嶺站的建設過程,以及考察隊員工作點滴,展現極地工作艱辛。
中國第一首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是全球第一艘採用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擁有多項關鍵技術和創新成果,對於拓展國家極地考察的領域及能力,有舉足輕重的貢獻。「雪龍2」號將於下月8日抵港並展開將一連訪港5日,期間會在維港海上巡遊及開放公眾登船參觀。科學館的「極地科研與氣候變化」會舉辦至今年的6月27日,公眾可免費入場。 |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