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黄金饰物也为人所爱,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及周大福大师工作室合办的「铄古铸今:中国古代黄金工艺与传承」展览,今日起至9月27日期间,在中大文物馆举行,将展出文物馆馆藏以及私人收藏家借出的40余件或套的中国古代金银器,以及周大福大师工作室的復原实验样品和传统金匠工具。
本报港闻部报道
文物馆昨日为展览举行开幕典礼,中大副校长霍泰辉教授、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绍基以及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教授等主持礼开幕礼,而展览展出的精品,有的年代久远,包括公元前5世纪战国晚期的「铁鎏金带钩」。这件文物馆藏品通长18.5厘米、厚3.5毫米,兽首带钩,钩体呈琵琶形,通体装饰带有几何纹的金片,经科学检测现确定金片是使用金汞剂火鎏金法,而类似带钩在陕西侯马乔村战国中晚期墓葬群中多有发现。
展品各具特色
另一古代藏品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汉六朝时代的「金双龙纹珰」,而珰在秦汉为官服帽饰,亦与佛、道教信仰相关。该品藏饰双龙纹,填焊金珠,当中的金丝经检测确认为扭卷金条制成;至于公元两世纪北朝或之前的藏品「金人物摩羯纹链」,项链由扣、链索及垂饰三部分组成,整条链索用八条金丝编织而成,环环相扣,辫结成索,与下方垂饰以金钉加以固定,垂饰尤其精美,正中为一人形,除两眼外额上开有一孔,形如「天眼」,人物则大肚前挺,双手持抱摩羯鱼尾部,两条摩羯鱼口部张大,含吞着左右两边链索,将项鍊的主体部分自然连接成一体。人物下部有一个活扣,连接着一个十字花形垂饰,花形垂饰上镶嵌着红、蓝、绿三种宝石,使金光灿烂的项链上增添色彩艷丽的珠光宝气。
展品亦包括明朝「金纍丝二龙戏珠纹束髪冠」,这束髻冠纍丝而成,顶部呈半球形,有六道樑;底部呈扁平的圆领,后部双立翼形饰。顶部和底部以金片相连,后部则以扣在底部加以固定。底部的两侧有孔,应用来将髻罩固定在头饰上。这束髻冠的装饰繁复瑰丽:顶和底部更饰以金片和金丝造成的蝙蝠和莲花形饰。罩梁錾刻连珠和卷云纹;底部双翼用金丝编成,并缀以金珠。双翼饰寿山福海和金丝编成的五爪赶珠双龙,其中火焰珠镶嵌红宝石。龙颈部有弹簧,行动时龙首会跟着摇摆,十分生动。
藏品含好意头
清代展品则有「金纍丝镶嵌一路连(莲)升(笙)图意簪」,簪首作束莲形,莲花、莲蕾、莲叶等以锤鍱、纍丝技法制作,镶嵌各色宝石、珍珠。叶片、花瓣或以联珠勾勒轮廓,或以金线表示花瓣或叶脉的纹理。簪首左上方装饰纍丝笙,笙旁花枝上栖息一金龟子形昆虫。花饰的每个组成部分背面都连接一条金丝,各条金丝缠绕成束。「笙」与「升」同音,笙和莲花的组合,寓意「连升」。金龟子象徵富贵。故金饰的装饰题材具有祝愿升官发财的吉祥含义。
中大的「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研究」专案是中大文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周大福大师工作室2014年开始的跨学科合作研究项目,获康文署文物修復办事处协助。该研究专案在试图釐清中国古代黄金工艺发展的歷史脉络之余,亦致力于探索、復原古代黄金制作工艺。透过具代表性的古代文物、科学检测结果以及还原实验样品等,展览会将最前沿的黄金工艺学术研究成果呈现给观众,重点包括珠化(制作黄金细珠及其焊接)、金丝以及错金等。展览期间,文物馆将举办公众导赏团及公开讲座,亦会在展厅播放復原实验录像,让观众更容易理解重点展品及其具体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