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以為眼瞼出現微粒或眼瘡只是小事,但原來眼瞼持續出現硬塊,不但有機會影響視力,更可能是患上眼瞼皮脂腺癌,但該病確診困難及需時,病情嚴重會影響治療效果,甚至致命。香港眼科醫學院及香港眼科學會昨舉行「全城關注眼瞼健康 傳媒及公眾教育活動日」,邀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和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主禮,並即場為約百名公眾人士檢查眼瞼,宣揚眼瞼健康的重要性。本報港聞部報道
香港眼科醫學院委員袁國禮指出,眼瞼會出現多種不同疾病,如眼瞼炎、內瞼內翻及外翻及上瞼下垂等,亦有惡性疾病如眼瞼皮脂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其中眼瞼皮脂腺癌是一種侵犯瞼板腺及附近皮膚的少見癌症,「患者的主要病徵可分為結節類型及表面擴散類型,前者包括眼瞼上出現硬塊及與瞼板腺囊腫(即眼瘡)相似,而後者則會出現不規則變化及與慢性瞼緣炎相似」。
第二常見惡性眼瞼腫瘤 香港眼科學會秘書長李琬微引述最新研究數據指出,眼瞼皮脂腺癌於白人的病發率較低,較常見於亞洲人,是惡性眼瞼腫瘤中第二常見,本港約11.1%惡性眼瞼腫瘤為眼瞼皮脂腺癌,較台灣及新加坡數字高。不過,醫學界暫未完全理解該病成因,「臨床證據顯示,年長人士、皮脂腺有非癌性腫塊、曾暴露於輻射如曾接受放射治療、患有稱為Muir-Torré綜合症或曾患有身體其他癌症的人士,都有較高風險患上眼瞼皮脂腺癌」。
團隊追蹤研究22名眼瞼皮脂腺癌患者,他們在2001年至2015年間於香港眼科醫院接受治療。結果顯示,患者以年長人士居多,22名受訪者平均年齡65歲,當中16名女士、6名男士,他們由發病至確診平均需時一年,初期逾半數被診斷為良性的瞼板腺囊腫、瞼緣炎,相信這是因患者輕視眼瞼不明腫塊的危險性,而眼瞼炎及眼瘡是較常見疾病,故一般也會以藥物治療先行處理,再看用藥反應,倘病人誤以為紅腫較少,餘下腫塊不痛不癢及不覆診,便可能引致延醫。
追蹤22名患者 年長居多 患者中19人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及眼瞼重建治療、1人接受手術輔加化療、2人接受較大型手術如眼眶切除術。經治療後3人出現局部復發、3人出現擴散性復發,16人沒有復發。經歷復發人士中,出現局部復發時間為18個月、擴散性復發時間為9個月。最後有6人死亡,當中1人與腫瘤有關,其餘人士則因其他疾病死亡,死亡時間由8個月至11年不等。
香港眼科醫院駐院醫生林懿德表示,眼瞼皮脂腺癌主要治療為手術切除及重建,患者亦可考慮接受輔助療法,包括冷凍療法、電療和化療。治療前醫生會先抽取組織進行活片檢查作確診,後透過正電子掃描檢查或其他各項檢查評估患者是否屬於局部性疾病,才作出治療。除手術切除及重建外,其他可選擇方法包括化療或以絲裂黴素C(Mitomycin-C)眼藥水作局部化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