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我故事】
尖沙咀梳士巴利花園前日(8日)重開,橢圓形大草坪固然是焦點,但洗手間「茅室」更是暗藏玄機。「茅室」及附近的憩座區由本地年輕設計團隊LAAB負責優化設計,除在設計上配合公園整體格局之外,為突顯尖沙咀獨有的文化氣息,更在牆身、廁格門上加上各種呼應尖沙咀歷史的馬賽克畫及壁畫,親切的鐘樓躍現眼前。LAAB設計總監吳鎮麟向《成報》表示:「尖沙咀是個有文化特色的地方,我們希望可以在設計上能夠呼應香港的歷史。」 本報港聞部報道
尖沙咀梳士巴利花園在2016年第二季起封閉進行優化工程,直至前日重開。整個優化工程,由新世界集團牽頭,找來四大設計團隊,除了國際享負盛名的園景設計事務所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外,更找來本港新晉的年輕設計團隊LAAB,為公園注入本地色彩。LAAB負責本次項目的設計團隊共八人,連同設計及施工,足耗時一年半,作品名為「茅室」。
馬賽克畫另配上舊照片
梳士巴利公園是尖沙咀的一部分,故團隊希望藉着「茅室」的一角,向使用者展現尖沙咀的歷史面貌,例如男女廁的牆上就各有尖沙咀50、60年代的馬賽克畫,配色更與公園整體配色相近,以增加一體性。LAAB設計總監吳鎮麟說:「尖沙咀是個有文化特色的地方,我們希望可以在設計上能夠呼應香港的歷史。」
為求有本地特色,LAAB向收藏家收集舊相片。除了要求照片是50、60年代的尖沙咀舊貌之外,他們更嚴格要求照片的拍攝角度。LAAB希望遊人能透過壁畫,如同穿過一面玻璃,看到過去的尖沙咀。女廁的方向為海,故女廁的畫就是60年代的維港海景。女廁壁畫上,可見到尖沙咀的舊火車站大樓及鐘樓。男廁壁畫的方向對着馬路,故壁畫正是50年代的梳士巴利道。
作為素材的照片,擷取了尤在屹立的半島酒店主樓,又拍下了殖民地年代的特色畫面,只在1949年至1983年服役的丹拿A型雙層巴士。照片的角度與使用者所企的位置完全脗合,男女廁兩幅畫,加起來為茅室的位置留下註腳。
「倒夜香」與「太空廁所」
LAAB團隊除了在「茅室」展現尖沙咀的歷史,亦希望呈現出香港本地的廁所文化,因此在每一個廁格的門後都畫上了不同的廁所圖畫,如「屎坑巷」、「倒夜香」甚至是「太空廁所」,以線性紀錄着香港茅廁不同時代的形態。圖畫中英對照,更是LAAB團隊親手所畫。LAAB合夥人馮奕萍笑言:「我們希望可以用圖畫呼應歷史。廁所在最久遠時,叫作茅室,後來變成倒夜香。我們希望透過圖畫,紀錄廁所文化的變遷。不過因為圖畫各分布在男女廁,應該沒人能全部看一遍。」
梳士巴利花園座落的地段人口密集,「茅室」會是一個非常多人用的設施。在設計的概念上,他們盼能做到與周邊公園環境融為一體。LAAB在參考了座落在旁邊,由James Corner所設計的木條型建築後,就在「茅室」的外觀加入了大量木色條子,以增加一體性,冀遊人進入公園,心情是放鬆的,而不希望他們在進入洗手間後,這份放鬆會中斷。
洗水間室內外面積共約1,000平方呎,外形鋪以連續的曲面磨紗玻璃,以及流線型條子,自然光可透過條子的間隔,照射廁所之內。LAAB考慮了玻璃的不透明度及窗口的角度,確保既能保障私隱,又可讓使用者享受到自然風及自然光。廁所內除種植部份公園內既有的植物,更會播放流水與雀鳥的錄音,讓使用者在進入洗手間後,仍覺得尚在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