唿吸道疾病威胁香港人的健康,其中慢阻肺病是香港第八大杀手,全港严重至中度的患者估计高达14万名,平均每天约有4人离世,哮喘患者更高达33万人。哮喘病人23岁方先生便曾试过一年内病发七次,其中两次需要在医院深切治疗部接受治疗,服用类固醇又引致骨质疏松。2016年底最新的「支气管热成形术」引入香港后,患者成为首位接受这创新疗法的病人。经过三次治疗程序至2017年大功告成,患者得以脱离时常哮喘发作而进出医院及深切治疗部的黑暗岁月,因此而投向药剂行业,令生命逆转,亦揭开了香港哮喘疗法新一页。 本报港闻部报道
在香港胸肺学会、香港胸肺基金会及美国胸肺学院(港澳分会)合办的「创新疗法要『争』气 积极治疗不放弃」健肺同乐日的记者会上,其主诊医生杨耀昌及方先生的个案分享,23岁的年轻严重哮喘患者方先生,于2016年底接受崭新的哮喘手术「支气管热成形术」,是本港第一个完成治疗的个案。
首次尝到远足滋味
患者在中学生活备受哮喘发作困扰,不能上体育课,被同学戏嚯为「药煲」,行楼梯亦会气喘。18岁病情恶化,须长期口服类固醇,引致骨质疏松,但也无效控制病情。2015年他七次哮喘发作,两次在深切治疗部插喉,与死神擦身而过。
医生利用支气管镜,将一条几毫米的小射频消融探头置入患者的支气管腔内,加热至摄氏65度,以消融肥厚的平滑肌细胞,改善气管收缩,减少哮喘发作。虽然手术并非零风险,但方先生誓要放胆尝试,半年内在全身麻醉下完成三次射频疗程,结果成功令病情逆转,至今只曾发作一次,首次尝到远足滋味,让他重燃对未来的希望,并立志从事药剂行业,协助病人正确用药,踏上復康路。
杨耀昌医生昨日解释,哮喘其中一种病变,是患者唿吸道内的平滑肌增厚。手术中,探头有机会刺激气管令病情转坏,故只建议靠药物仍未能控制病情的合适患者接受治疗。但手术后仍须定时吸服药物,以防发作。
马浚伟任活动大使
担任大会「健肺活动大使」的演艺红星马浚伟在同一场合称,自小患有鼻敏感和皮肤敏感,其后确诊为过敏性哮喘,去年在内地横店拍戏时更曾突然发作,须由医生急配哮喘药邮寄给他治疗,「最担心是在公众场所或在舞台上突然发作,因此平日必会随身带药和唿吸剂傍身,注重休息和饮食,并经常打羽毛球以增强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