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嚴重的天災人禍,遇難者遺體或是躺在冰冷地面,或是身首異處,或是不知所終,警務處「災難遇害者辨認組」(簡稱:DVIU)就需要出動,在災場搜索屍體,檢回殘肢,辨認身份,讓死者安息,生者釋懷。上月發生的大埔公路九巴奪命意外,出動近半人手,即約300人參與行動,絕大多數被派往殮房協助家屬辨認遺體。警方災難遇害者辨認組主管游乃強警司接受訪問時表示,由於車禍的撞擊力太大,有遇難者遺體難以辨認,需憑死者衣物、身體特徵及手機資料等協助辨認身份。隊員受過專業訓練,可盡快辨認遺體身份,但最困難反而安慰突痛失摯親的家屬。
本報港聞部報道
「災難遇害者辨認組」由刑事偵緝人員自願兼任,奉命出動就意味着發生嚴重死亡事故,最近一次執勤就是在本年2月的大埔公路九巴19死車禍。當日率先抵達車禍現場的游乃強表示,經評估決定調派該組約一半人員,即約300多人出動,其中100人到現場協助搜尋死者遺體及殘肢,餘下人員到葵涌殮房協助處理辨認死者身份。他解釋:「當時我觀察煞車軚痕,巴士傾側時掃爛的護爛、樹、電燈柱、斜坡上的巴士、彈出的碎片、以及傷者的遺留物等來評估災場面積。再評估要如何將現場分成小區域徹查,需要多少小區域、一區域需要的人手多寡,以決定出動多少搜查隊。」由於新界南總區指可處理車禍現場搜查工作,故DVIU只派數名教官到車禍現場協助;約200名的隊員編配到葵涌公眾殮房,協助法醫盡快確定死者身份,以及幫助尋親人士確認失聯親友下落。
約200人坐鎮殮房 尋屍身特徵
當日大埔車禍現場共設兩個臨時殮房,各放置6具及12具遺體。食環署派出黑箱車運送遺體,每具遺體由一名機動部隊(PTU)人員負責護送。當黑箱車及機動部隊乘坐的大卡車從車禍現場抵達葵涌殮房後,機動部隊人員則與殮房職員交接,雙方打開屍袋,以確定為負責遺體。在殮房,DVIU人員與法醫一起處理遺體及殘肢,透過檢查死者遺物、身份證及服飾,並觀察遺體的身體特徵,例如開刀痕迹、刺青等,並逐一拍照,以專業方法盡快確定死者身份。按照一貫做法,若果家屬未能辨認死者身份,則要再提供自己的血液樣本,供與遺體的DNA核對確認。
游乃強憶述,大埔車禍的撞擊力太大,有些遺體非常不完整,,甚至面目難以辨認,即使有身份證,亦難以辨認身份。不過,當日同事的表現既專業又聰明,「譬如透過把死者手機解鎖,觀察未接來電之類」。刑偵人員見慣生死,但游乃強坦言對今次慘劇感覺悲傷,「好端端一個人,就這樣失去生命,還因為衝擊太大,臉容被撞致難以辨認,好悲傷。」故此,在殮房除了災難遇害者辨認組人員,還有警隊「心理服務課」預先向隊員作輔導。
災難現場可分為Open disaster或Close disaster,分別對應知道或不知道受害者名單的情況,例如墜機便會有乘客名單,死者身份一開始便知道,但像是大埔車禍,死者家屬只是初步與死者失去聯絡,無論是警方或家屬都不知道其生死。警方只能透過死者家屬提供的資料和現場死者資料進行比對,幫遇難者找到其家人。災難遇害者辨認組副主管溫偉民總督察歎道:「大埔車禍以我們訓練的基準來說,情況算較簡單。但當辦認到遺體身份,便需安撫失去了希望的家屬的情緒。其實處理死者,比起處理生者容易。」他續說,有些意外環境混亂,隨時可能出現「屍疊屍」情況,故成員會以直線方式進行搜查,先處理直線最近的遺體或殘肢,不論該區有多少個遺體和殘肢,因為可能並非是同一人,以免在混亂下弄錯。
海難屍身發漲 大火臉面模糊
DVIU曾處理多宗大型案件,加入警隊33年的小組指揮官王澍邦總督察表示,最難忘是造成39人死亡的南丫海難。當日,王澍邦奉召到場救援,由於遇難者遺體浸在水裡一段時間,死者的遺體被打撈後,屍身已開始發漲,遺體隨即送到水警機地。他憶起,災難遇害者辨認組成員一邊要辨認遺體,一邊需安慰家屬的情緒,工作極具挑戰及相對困難。王說:「見到小朋友遺體,個心就感覺強烈一點,有些年資淺同事,情緒起伏亦比較大」。論最困難的案件,要數1996年的嘉利大廈大火。「當時所有遺體都燒焦了,根本無法憑樣貌及性別來辨認。你知道它是屍體,但外貌上不是,只會見到一個類似人型的屍體,見到不樣貌,性別……衫褲鞋襪完全見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