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健談】
衞生署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偉民稱,為紀念德國微生物學家羅伯特.科霍於1882年3月24日發表了他對結核病病原菌(結核桿菌)的發現,於1982年,國際防癆和肺部疾病聯盟定於每年3月24日為世界結核日或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世界防癆日。世界各地衞生組織舉辦不同活動提高大眾對結核病認識和關注,藉此減低結核病對人們影響。
本報港聞部報道
香港自1996年開始,每年3月24日,即「世界防癆日」期間由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牽頭,聯同衞生署、醫院管理局等組織舉行一系列防癆活動。目的是透過活動帶出癆病信息,使香港市民大眾明白結核病的傳播途徑及預防方法,減少對此病的誤解。今年的慶典活動,將於3月24及25日,在九龍鑽石山龍蟠街3號荷里活廣場1樓明星廣場舉行。屆時有「世界防癆日」開幕典禮暨頒獎禮及健康展覽。
個案較歐美國家偏高
結核病(俗稱癆病),是受「結核桿菌」侵襲所引起的疾病。最常見是影響肺部,引致肺結核(俗稱肺癆)。但亦可以侵襲其他器官,如淋巴、骨骼、關節、脊骨、腦部、腎臟等。
結核病一直是本港重點防控的傳染病。梁偉民醫生接受訪問時稱,為有效監測結核病在香港的流行情況,自1939開始,結核病在香港屬於需呈報疾病。由於香港社會整體衞生狀況改善,以及政府推行系統性對抗結核病的措施和有效的抗結核藥物,結核病在香港的呈報率由高峰期,1952年每十萬人口有697.2個案(14,821宗)降至2016年每十萬人口有59.2個案(4,346宗)。2017年初步計算每10萬人口有58.3個案(4,306宗)。雖然呈報個案比50及60年代顯著減少,但仍較歐美國家偏高。近20年本港結核病的呈報率下降趨勢放緩,這現象亦見於鄰近地區,這與人口老化有關。他補充結核病死亡率亦由高峰期,1951年每10萬人口有207.9個案(4,190宗)降至2016年每10萬人口只有2.2個案(160宗)。
發病機會約十分一
結核桿菌是經空氣傳播的,當一個肺結核病人咳嗽或打噴嚏時,會產生一些含有結核桿菌的小點,在空氣中散播。當其他人吸入這些小點,便可能受到感染。一般來說,感染的過程是需要長時間的接觸。
梁偉民醫生解釋,受結核桿菌感染後,大部份人不會發病。結核桿菌只是潛伏在體內,並不引致病徵或疾病,亦不會將病菌傳染給他人。發病機會約十分一,發病約一半在感染後數週至五年內發生。身體抵抗力較低的人士發病機會則較大,例如:新生嬰兒、老年、糖尿病、營養不良、癌病、慢性腎病、嗜酒、吸煙、矽肺病、愛滋病帶菌者、服用某些抑制免疫系統藥物(如類固醇、抗癌藥物等)的人。
部分患者並無病徵
肺結核病的病徵包括持續咳嗽、痰中帶血、體重下降、持續發熱和夜間出汗等。有些患者並無病徵。當結核桿菌影響肺部以外的部位,則視乎哪個器官受影響而有不同的的病徵。梁偉民補充,診斷結核病可從結核病的病徵,肺部X光檢查、痰液化驗(包括塗片和培養細菌)、電腦素描、支氣管窺鏡及活組織檢查等等。結核菌素皮膚試針(簡稱皮下試針)和丙型干擾素檢驗是診斷潛伏結核感染的方法,不能確定發病與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