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健谈】
衞生署唿吸系统科专科医生梁伟民称,为纪念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霍于1882年3月24日发表了他对结核病病原菌(结核桿菌)的发现,于1982年,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盟定于每年3月24日为世界结核日或译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防痨日。世界各地衞生组织举办不同活动提高大众对结核病认识和关注,藉此减低结核病对人们影响。
本报港闻部报道
香港自1996年开始,每年3月24日,即「世界防痨日」期间由香港防痨心脏及胸病协会牵头,联同衞生署、医院管理局等组织举行一系列防痨活动。目的是透过活动带出痨病信息,使香港市民大众明白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减少对此病的误解。今年的庆典活动,将于3月24及25日,在九龙钻石山龙蟠街3号荷里活广场1楼明星广场举行。届时有「世界防痨日」开幕典礼暨颁奖礼及健康展览。
个案较欧美国家偏高
结核病(俗称痨病),是受「结核桿菌」侵袭所引起的疾病。最常见是影响肺部,引致肺结核(俗称肺痨)。但亦可以侵袭其他器官,如淋巴、骨骼、关节、嵴骨、脑部、肾脏等。
结核病一直是本港重点防控的传染病。梁伟民医生接受访问时称,为有效监测结核病在香港的流行情况,自1939开始,结核病在香港属于需呈报疾病。由于香港社会整体衞生状况改善,以及政府推行系统性对抗结核病的措施和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结核病在香港的呈报率由高峰期,1952年每十万人口有697.2个案(14,821宗)降至2016年每十万人口有59.2个案(4,346宗)。2017年初步计算每10万人口有58.3个案(4,306宗)。虽然呈报个案比50及60年代显着减少,但仍较欧美国家偏高。近20年本港结核病的呈报率下降趋势放缓,这现象亦见于邻近地区,这与人口老化有关。他补充结核病死亡率亦由高峰期,1951年每10万人口有207.9个案(4,190宗)降至2016年每10万人口只有2.2个案(160宗)。
发病机会约十分一
结核桿菌是经空气传播的,当一个肺结核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会产生一些含有结核桿菌的小点,在空气中散播。当其他人吸入这些小点,便可能受到感染。一般来说,感染的过程是需要长时间的接触。
梁伟民医生解释,受结核桿菌感染后,大部份人不会发病。结核桿菌只是潜伏在体内,并不引致病徵或疾病,亦不会将病菌传染给他人。发病机会约十分一,发病约一半在感染后数週至五年内发生。身体抵抗力较低的人士发病机会则较大,例如:新生婴儿、老年、糖尿病、营养不良、癌病、慢性肾病、嗜酒、吸烟、硅肺病、爱滋病带菌者、服用某些抑制免疫系统药物(如类固醇、抗癌药物等)的人。
部分患者并无病徵
肺结核病的病徵包括持续咳嗽、痰中带血、体重下降、持续发热和夜间出汗等。有些患者并无病徵。当结核桿菌影响肺部以外的部位,则视乎哪个器官受影响而有不同的的病徵。梁伟民补充,诊断结核病可从结核病的病徵,肺部X光检查、痰液化验(包括涂片和培养细菌)、电脑素描、支气管窥镜及活组织检查等等。结核菌素皮肤试针(简称皮下试针)和丙型干扰素检验是诊断潜伏结核感染的方法,不能确定发病与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