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吃魚之人都不喜歡將魚煮太熟,怕肉靭失鮮味,惟有醫生指出,淡水魚身上長滿寄生蟲,生食魚片或未經撤底煮熟,便放入口十分危險,需要服用杜蟲藥才能殺死體內寄生蟲。食安中心亦指出,市民若感染大量中華肝吸蟲,初時會應腹瀉和發燒,嚴重會膽管梗阻和肝硬化,甚致出現膽管癌。
並不能靠自然方式排出
香港西醫工會會長楊超發昨日向《成報》表示,淡水魚身上有不少寄生蟲,市民肉眼很難察覺,當吃下寄生蟲入體內後,便會感染不少疾病,患者體內一旦長有中華肝吸蟲,須服杜蟲藥清除,以免蟲害對肝臟造成破壞。他又指出不論男女老幼,只要中華肝吸蟲進入體內後,都不能靠自然方式排出,「不會因你比較強壯而無事」,而長者及嬰幼兒更容易引發疾病。港人蒸魚及吃火鍋都不愛將魚煮太熟,怕肉質太靭,楊超發呼籲市民切勿因口腹之欲而冒險,「魚類煮不熟就放入口其實很危險,而且打邊爐時都很難控制半生熟,所以煮熟點安全點」。
有魚檔負責人指表示日前都有觀看「肥媽」推介的鯇魚魚生節目,笑言:「都不知內地人用甚麼水養魚,你敢吃嗎?」他指出香港淡水魚十成十不能生食,「你試下食完屙唔屙?」他表示因魚塘和水塘流動性低,容易積聚淤泥,滋生大量寄生蟲及細菌,依附在魚類表面,在未徹底煮熟就進食後果嚴重,勸喻市民不要有樣學樣。
造成膽管梗阻和肝硬化
據食安中心報告顯示,若市民吃下受感染魚類後,囊狀幼蟲會在十二指腸破囊而出,遷移到肝臟膽管,繼而發育成蟲及產卵,蟲卵可隨膽汁進入糞便,繼續傳播周期。市民若感染小量中華肝吸蟲可全無症狀,或只出現輕微症狀,但感染大量中華肝吸蟲則會令患者受到長期嚴重感染,引致食慾不振、腹瀉和發燒。此外,中華肝吸蟲亦會造成膽管梗阻和肝硬化,嚴重可造成慢性黃疸,繼而較容易出現膽管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中華肝吸蟲列為可致癌病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