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專責小組較早前提交的初步觀察,提到不少對填海態度正面的市民,都支持「東大嶼都會」,有智庫更拋出新方案,認為可以將填海面積倍增至2,200公頃。據了解,《施政報告》會落實是項填海計劃。
擬公營房屋比例變七比三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表示本港個別新市鎮由填海得來,新市鎮的發展突破土地不足的窒礙,現時全港有一半人口都在新市鎮居住,認為填海對解決居住問題發揮關鍵作用,加上近年填海技術不斷提升,令開拓土地工程能更環保,平衡發展與保育。他又稱填海造地是本港過去百多年來開拓土地的主要策略之一,中環的國際金融中心及灣仔會展等都是透過填海得來,這些著名的建築物,令香港與世界各地建立緊密聯繫,同時增加就業和創業機會。
與此同時,政府擬上調公營房屋比例,由目前公屋與私樓的六比四,提升為七比三。發展局局長黃偉綸透露,政府現行改劃的210幅土地中,七成會用作興建公營房屋,並會研究增加地積比。他指出:「最近的粉嶺北、古洞北規劃圖,大概有6萬個單位,我們發覺還可以加一點密度,我們即將在城規會處理,大約加到多少?大約可增加1.1萬個單位左右。」
另外,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早前獲發展商捐出地皮在深水埗南昌街興建三棟三層高的組合屋,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表示組合屋項目明年第四季入住,提供90個單位,但直言本港幾個非政府組織合共只能提供數百個單位,屬杯水車薪,冀施政報告提出以更多資源推出過渡性房屋,兩三年間提供1,000至2,000間單位。
聯絡工廈業主改社會房屋
蔡海偉昨日在電台節目上又表示,正商討以短期租約形式租用兩幅官地,2020年提供300個以上過渡性房屋單位,會有6層樓高,希望政府資源上多作配合,並讓相關政府部門及有經驗建屋的公營機構參與以推展計劃。他表示得悉政府過去數個月努力聯絡工廈業主,遊說改成社會房屋,但要視乎技術上是否可行,包括採光、通風要求等。
另外,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獲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2,419萬元,昨日啟動為期三年的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計劃,首年針對過渡性社會房屋及長者等問題,而過去1個多月,80多名不同界別的參加者組成七個團隊參與共創工作坊,考察五個閒置空間的選址,包括馬灣舊村、前聖公會赤柱小學、茶果嶺前四山公立學校、薄扶林舊牛奶公司職員宿舍,以及深水埗欽州街西及通州街交界部分天橋底土地及相鄰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