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专责小组较早前提交的初步观察,提到不少对填海态度正面的市民,都支持「东大屿都会」,有智库更抛出新方案,认为可以将填海面积倍增至2,200公顷。据了解,《施政报告》会落实是项填海计划。
拟公营房屋比例变七比三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昨日表示本港个别新市镇由填海得来,新市镇的发展突破土地不足的窒碍,现时全港有一半人口都在新市镇居住,认为填海对解决居住问题发挥关键作用,加上近年填海技术不断提升,令开拓土地工程能更环保,平衡发展与保育。他又称填海造地是本港过去百多年来开拓土地的主要策略之一,中环的国际金融中心及湾仔会展等都是透过填海得来,这些着名的建筑物,令香港与世界各地建立紧密联繫,同时增加就业和创业机会。
与此同时,政府拟上调公营房屋比例,由目前公屋与私楼的六比四,提升为七比三。发展局局长黄伟纶透露,政府现行改划的210幅土地中,七成会用作兴建公营房屋,并会研究增加地积比。他指出:「最近的粉岭北、古洞北规划图,大概有6万个单位,我们发觉还可以加一点密度,我们即将在城规会处理,大约加到多少?大约可增加1.1万个单位左右。」
另外,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早前获发展商捐出地皮在深水埗南昌街兴建三栋三层高的组合屋,社联行政总裁蔡海伟表示组合屋项目明年第四季入住,提供90个单位,但直言本港几个非政府组织合共只能提供数百个单位,属杯水车薪,冀施政报告提出以更多资源推出过渡性房屋,两三年间提供1,000至2,000间单位。
联络工厦业主改社会房屋
蔡海伟昨日在电台节目上又表示,正商讨以短期租约形式租用两幅官地,2020年提供300个以上过渡性房屋单位,会有6层楼高,希望政府资源上多作配合,并让相关政府部门及有经验建屋的公营机构参与以推展计划。他表示得悉政府过去数个月努力联络工厦业主,游说改成社会房屋,但要视乎技术上是否可行,包括採光、通风要求等。
另外,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获马会慈善信託基金拨款2,419万元,昨日启动为期三年的理大赛马会社创「骚‧In‧庐」计划,首年针对过渡性社会房屋及长者等问题,而过去1个多月,80多名不同界别的参加者组成七个团队参与共创工作坊,考察五个闲置空间的选址,包括马湾旧村、前圣公会赤柱小学、茶果岭前四山公立学校、薄扶林旧牛奶公司职员宿舍,以及深水埗钦州街西及通州街交界部分天桥底土地及相邻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