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專科學院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受訪長者不知道心房顫動(房顫),但本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就約有11%人患有房顫疾病,患者患上中風的風險亦較一般人高出5倍。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候任院長陳藝賢指出,有25%房顫患者皆沒有病徵,呼籲65歲或以上的長者無論有沒有心臟問題,都應該定期接受心電圖檢查。 本報港聞部報道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昨天舉行「把脈測房顫調查公布暨亞太心律學會房顫手機程式啟動」記者招待會,他們委託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去年10月以電話訪問了813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對於房顫的認知。結果發現,當中有80%長者在過去一年內曾經求醫,但他們之中有60%從未接受過心電圖檢測,有63%的人不知道心電圖是診斷房顫的主要方法,而沒有接受過醫生把脈的長者亦有64%。
中風風險較常人高5倍
陳藝賢指出,三分之一的缺血性中風是由房顫所引起,死亡率達20%,但最少有四分之一的房顫患者都沒有病徵。他又指出長者是患上房顫的高危人士,國際上已有指引建議醫生為65歲以上的病人進行心電圖檢查或把脈,但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的依從性不足,使不少房顫患者皆不知道自己患病,但若房顫病人能及早發現患病,可以進食薄血藥以控制病情及預防中風。
剛踏入60歲的陳先生於2016年自行量度血壓時測出其心跳不正常,於是他到診所求診,醫生為他把脈時發現他的心跳紊亂,轉介到心臟專科後,陳先生被確診患有房顫。有運動習慣的他平日座下時心跳為40至50,但因患了房顫,他的心跳會突然會升至每分鐘100多次。之後陳先生接受新一代抗凝血藥和控制心律的藥物作治療,情況可說穩定,他希望之後可以再次參加馬拉松賽事。
陳藝賢建議65歲或以上的長者,無論有沒有心臟問題都應該定期接受心電圖檢查。他又建議政府可於短期內可將房顫列為地區健康服務範疇之一。此外,亞太心律學會昨日亦公布推出「APHRS房顫百科」手機應用程式,長者可以透過應用程式自我評估是否屬高危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