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温差很大,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只需烦恼多穿衣服,但对于心脏衰竭患者,气温骤降随时成为「计时炸弹」。医院管理局的数字显示,一年有约2万人次因心脏衰竭而住院出院及死亡,也成为内科病房入院主因之一。因此,香港心脏专科学院及病人组织「关心您的心」唿吁,心脏衰竭患者或其照顾者,应留意气温转变,并应从生活习惯着手及接受适当治疗,以控制病情,减低再入院的机会。本报港闻部报道
心脏衰竭是指心脏未能正常泵出足够的血液及氧气供应身体所需,泵血量不足,心脏初时会自动调节,自行泵出更多血,但最终心脏会发大而变弱,泵血功能更无效率,久而久之便会令心脏衰竭恶化。
冬季比夏季病发增逾半
事实上,冬季是心脏衰竭患者入院的高峰期,香港心脏专科学院会董兼心脏科专科医生董光达解释,天气寒冷易令血管收缩,要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心脏便要大力泵血,变相加重负荷,容易诱发各种心脏病,以急性心肌梗塞为例,曾有一项分析了近26万宗急性心肌梗塞个案的研究显示,冬季比夏季的病发个案多出53%;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心脏病患者是流感严重併发症的高危群组,可见流感高峰期将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入院情况。
关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表示,「每年冬季流感高峰期及至春季,都是心脏病友,包括心脏衰竭患者入院的高峰期;气温骤降对病友来说是一种威胁,若同时不幸感染流感,更是双重夹击」。
董光达医生引述,本港首个有关气温转变与心脏衰竭的研究发现,气温骤降增心脏衰竭的入院风险。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学进行,整合了2002年至2011年医管局患心脏衰竭病人的入院资料,及由天文台提供的本港天气资料,结果发现心脏衰竭病人入院数据显示有强烈的季节性模式,1月和2月的冬季平均每日入院人数比6至10月时高出约75%;而本港的平均气温中位数为25度,每当平均温度由25度下降至19度,心脏衰竭住院的风险随即增加38%;若平均温度由25度下降至11度或以下,心脏衰竭住院的风险更多于2倍,而温度下降后的第6至7天是入院的高峰期。有关研究已于2017年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发表。
另一项整合了逾11万名心脏衰竭长者入院及死亡资料的加拿大研究亦发现,每当气温比过去7天的平均气温下降摄氏1度,住院或死亡风险也随即上升0.7%;即气温较之前7天平均温度下降摄氏10度,患有心脏衰竭长者的住院或死亡风险即增加约7%。
一个季候风也不容忽视
董光达医生强调,些微的气温下降,对心脏衰竭患者的威胁却很大,加上香港即使步入春季,有时也会随一场雨或一个季候风令气温骤降,足以令心脏衰竭患者需要入院,甚至死亡,故不容忽视。
心脏衰竭主要由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心脏问题引起,故患者要留意会否出现心脏衰竭症状,如咳嗽、疲倦、唿吸困难、肺积水、脚部及足踝水肿、胸腔积液或腹部肿胀等,若出现类似症状应尽快求医,及早确诊及接受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