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港聞部報道】多發性骨髓瘤屬血癌的一種,是漿細胞異常增生所引致,過往以中老年患者較多,現時開始有年輕化迹象。2010至2016年,香港共有1,644宗新症,即平均每年有200多宗新症,當中65歲以下較年輕的個案約佔四成。多發性骨髓瘤雖名為「骨髓瘤」,但香港大學血液及腫瘤科教授暨香港骨髓瘤學會創會主席詹楚生昨日解釋,此病未必有「瘤」,「有99%的患者在病發初期是沒有瘤的。要診斷這病,通常用上驗血(血清蛋白電泳檢查)、骨髓檢查及X光掃描」。
易誤診為骨質疏鬆
由於初期病徵多是腰痠背痛或骨折,患者容易被誤診為骨質疏鬆或日常不良姿勢而延醫。逾60歲的劉先生,在2015年初腰骨一直「赤赤痛」,後來轉看骨科醫生,照脊骨X光後卻沒有發現異常,故沒有太在意。但腰骨痛持續了年多,且愈來愈嚴重,於是決定再進行詳細檢查,照磁力共振後發現骨髓有異樣,被轉介往血科專科醫生診治,被確診患了多發性骨髓瘤。
期後又因為病情導致溶骨性病變,造成脊椎骨骨折,需要接受駁骨手術,令他身心受到極大困擾及承受較大的經濟壓力。劉先生可接受自體骨髓移植,現時接受「維持性治療」,漿細胞數目控制良好,暫時沒有復發。
詹教授指出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十多年前仍用傳統化療的方法,但成效較差,只有5%患者達至完全緩解(即找不到瘤的蹤影);就算遇上合適的骨髓移植,完全的緩解率也只有20%,整體存活年期僅約兩至三年。近年無論是年老或年輕患者,已開始廣泛使用新藥物,兩種最常使用的新藥,再配合骨髓移植,將完全緩解率大大提高至70%,而存活年期則增至八至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