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港闻部报道】多发性骨髓瘤属血癌的一种,是浆细胞异常增生所引致,过往以中老年患者较多,现时开始有年轻化迹象。2010至2016年,香港共有1,644宗新症,即平均每年有200多宗新症,当中65岁以下较年轻的个案约佔四成。多发性骨髓瘤虽名为「骨髓瘤」,但香港大学血液及肿瘤科教授暨香港骨髓瘤学会创会主席詹楚生昨日解释,此病未必有「瘤」,「有99%的患者在病发初期是没有瘤的。要诊断这病,通常用上验血(血清蛋白电泳检查)、骨髓检查及X光扫描」。
易误诊为骨质疏松
由于初期病徵多是腰痠背痛或骨折,患者容易被误诊为骨质疏松或日常不良姿势而延医。逾60岁的刘先生,在2015年初腰骨一直「赤赤痛」,后来转看骨科医生,照嵴骨X光后却没有发现异常,故没有太在意。但腰骨痛持续了年多,且愈来愈严重,于是决定再进行详细检查,照磁力共振后发现骨髓有异样,被转介往血科专科医生诊治,被确诊患了多发性骨髓瘤。
期后又因为病情导致溶骨性病变,造成嵴椎骨骨折,需要接受驳骨手术,令他身心受到极大困扰及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刘先生可接受自体骨髓移植,现时接受「维持性治疗」,浆细胞数目控制良好,暂时没有復发。
詹教授指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十多年前仍用传统化疗的方法,但成效较差,只有5%患者达至完全缓解(即找不到瘤的踪影);就算遇上合适的骨髓移植,完全的缓解率也只有20%,整体存活年期仅约两至三年。近年无论是年老或年轻患者,已开始广泛使用新药物,两种最常使用的新药,再配合骨髓移植,将完全缓解率大大提高至70%,而存活年期则增至八至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