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本港設計特區區旗及區徽的著名建築師何弢,周五(29歲)離世,享年82歲。據了解何弢2002年在武漢中風後,雖及時救回,但身體過去10多年來一直未復元,亦再鮮有露面,而特首林鄭月娥對何弢的辭世表示深切哀悼,讚揚其是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區旗和區徽成為香港回歸祖國後的標誌,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本報港聞部報道
何弢是現代世界建築設計領域中少有的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師及藝術家,他1936年7月17日於上海出生,其後移居本港,於香港培正中學就讀,其後放洋留學,在美國麻省的威廉斯大學主修藝術歴史,副修宗教和音樂,1960年獲文學士學位,畢業時因傑出藝術創造獲赫珍遜獎,並獲阿瑟李曼獎學金到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專研建築及城市設計,1964年獲得建築碩士學位,同年年底回港發展,1968年成立自己的設計室,結合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室內設計和平面設計多項業務。
排除萬難興建藝術中心
他除是本地的建築師外,亦為新加坡和法國的註冊建築師,1997年及1998年被選為香港建築師學會主席,曾獲不少榮譽,包括1979年獲美國威廉斯大學授予榮譽人文學博士、1996年獲威廉斯大學建校200周年事業成就獎;1997年獲頒國際上文化藝術最高榮譽的「水晶獎」,而他的作品包括有香港藝術中心、港鐵荃灣車廠及荃灣站、香港中文大學何善衡工程學大樓、加拿大世界博覽會香港館、上海浦東新金橋大廈、上海光大展覽中心等。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則在社交平台Facebook悼念何弢,指出如當年沒有他和一班朋友的努力、創意及超越時代的遠見,創立香港藝術中心,香港的當代藝術及很多人的命運將是另一個樣子。他並貼出一篇憶述藝術中心創立的博文,指出當時一班有心人爭取成立一個藝術中心,經游說政府,終獲答應把灣仔告士打道外面新填海區一塊小土地交給他們,這塊地小得不能再小,只有100呎乘100呎,這項任務便交由當時由美國回來的建築師兼藝術家何弢負責,結果他不但用盡這幅地可建面積,設計出一座16層高的垂直式藝術中心,內裏有展覽廳、劇院、演奏廳、實驗劇場、課室和圖書館,而這建築同是亦是一件前衛藝術品,以三角形為主題,在大樓不同地方呈現,並把鮮黃色的冷氣喉管外露,成為串聯起不同設施的裝置藝術。這大樓獲得本地和海外獎項,至今已被視為70年代香港最重要建築之一。
退休靜養鮮再公開露面
不過,何弢2002年5月在武漢市傾生意時,突然暈倒,被送院救治,醫院診斷證實其中風,當時情況一度嚴重,武漢人民醫院成立20多名醫生組成的專責小組全力搶救,並第一時間通知其家人趕到武漢,而何弢經搶救後最終存活下來,惟中風後身體情況欠佳,自始退休並鮮再公開露面,一直由妻子照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