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上期談到美國政部根據《香港自治法案》,公布制裁11名中國及香港官員,正當大眾焦點集中在制裁對香港高官和金融業等的影響時,原來美國財政部也懂得「拉一派,打一派」的招數,在打擊香港的同時,卻放生澳門的匯業銀行,免得因同時制裁兩個特區而為人垢病。
澳門滙業銀行(Banco Delta Asia)早前宣布,收到美國政府的通知,在毋須承認任何責任的情況下,正式解除自2005年起對滙業銀行的制裁。一般而言,被美國財政部制裁者,都不容易逃出生天,但匯業銀行在其主席區宗傑帶領下,令該銀行終於能捱過15年的艱苦歲月。
匯業事件始於2005年9月15日,美國財政部指稱滙業銀行協助北韓客戶洗黑錢、協助偽鈔流通等支持恐怖主義活動,建議美國公司斷絕與該銀行的任何聯繫。隨後,美國金融犯罪執法局2005年9月20日提交一份文件顯示,該局於2005年指控澳門匯業銀行涉及協助朝鮮洗黑錢,為朝鮮從事非法活動的掛名公司提供金融服務超過20年,支持恐怖主義活動。美國財政部據此要求美國金融機構斷絕與匯業銀行的聯繫。
在2007年,美國正式發布命令,斷絕金融機構與匯業銀行的聯繫。匯業銀行隨即回應要求廢除制裁,但遭美方拒絕。2010年,匯業銀行再次提出廢除制裁。匯業還同意美方安排兩次獨立審查,作為2012年至2019年談判的一部分。但2019年,美國金融犯罪執法局最終依然以匯業銀行「未能糾正其他重大缺陷
等理由,再次拒絕撤銷制裁。文件還提到,2013年3月匯業銀行在美國華盛頓特區法院提起訴訟,對美方相關調查和製裁提出質疑。在持續多年的訴訟與談判後,雙方最終達成一致,金融犯罪執法局同意重新對匯業銀行進行評估,允許匯業銀行就2019年申請被拒一事提交意見,並基於這些原因撤銷了制裁。
區宗傑在媒體訪問中表示,會致力消除監管機構及美國政府的疑慮,證明將來再沒有監管行動的需要,並期待就為打擊各種形式的洗錢活動所作的努力,與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防制署保持溝通。他又指,當時機成熟將恢復美元結算業務,並繼續發展私人銀行服務、資產管理、海外房地產業務,服務香港、澳門及大灣區的市民。
在此恭喜匯業能守得雲開見月明,重投正軌。不過,事件有值得反思之處,例如是如果金融企業未能與美國企業做生意,該如何生存?以及「15年」不是一段短的日子,是否意味香港也要面對相當時間的制裁?小妹僅此拋磚引玉,期待各位高手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