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经新闻的焦点都围绕着石油价格由高位回落及英国新一任首相卓慧思即将上任。
(1)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后决定,在10月份每日减产10万桶,决心将石油价格维持每桶90美元为目标,同时俄罗斯决定继续关闭北溪一号天然气管道,明显是跟油组国家的行动作出配合,力挺能源价格。美国总统拜登的中东之旅去游说部分石油生产国向下调整油价,并希望藉此减低整体能源价格,从而令到美国及全世界的通胀受到控制,舒缓美国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加息控制通胀的压力。
从实际的角度看,拜登上月的中东之旅是徒劳无功,石油输出国只会着眼于自己的收入为上。不过,美国本身也是石油生产大国,按2022年Statista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不同地区现存油井所提取的每桶石油成本界乎23至38美元不等,但开发新油井去提取石油的成本为48至69美元一桶左右。以新旧交替综合成本下,美国石油的生产成本大约也在50多美元一桶,所以石油的合理价格会在70多美元一桶左右。石油价格在本年3月8日由15年新高的120美元一桶下调到现在的90美元左右一桶,其实仍然处于高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减产去维持现有价格水平其实是不切实际,只要美国决心将油价推低,是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增产或者释放战略石油储备,或在美国期货市场用财技狂沽石油期货,纽约期油从回到2021年底的70多美元一桶,其实是指日可待。
(2)保守党党魁选举尘埃落定,最终由前外相卓慧思(Elizabeth Truss)当选,其实熟悉英国传统的都知道这是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她的主要竞争对手前财政大臣苏纳克(Rishi Suntak)是印度裔的英国人,在英国传统的制度下,歷史上从来没有有色人种能够当首相,就算是威尔斯、爱尔兰及苏格兰裔的其实也不多。由脱鈎公投到谈判脱鈎条件整个歷程当中,已经更换了好几任首,大部份都是任期未满,因为种种的理由而提前下台。英国近期不断有罢工的情况,甚至长和其下的码头也如此,最近英国上街游行抗议的是生活指数和物价太贵,令到市民无法负担。数日前一个居英的前投资银行分析员朋友提及到,家居的必需开支包括水、电和燃气费用,以一间大约1,000平方呎左右的单位为例,从过往的大约平均100英镑一个月,大幅攀升到现在的200至300英镑一个月,预期甚至会去到400英镑一个月,已经到了一个不能承受的水平。
英国八月份宣布的综合物价指数CPI已经去到10.1%,无论是食物及能源相关的运输及交通费用已经去到一个沸腾点,加息控制通胀是必须的,但同时也有可能将已经疲弱的经济推向萧条。英国的经济已经去到70年代不景气的水平,按那位前投资银行分析员表示,英镑兑美元(GBPUSD)甚至有机会去到一算的水平。英镑兑美元现价为1.1588,距离一算还有约16%左右的差距,按本工作坊的分析,去到1:1其实是有相当的难度,但英镑兑美元是的确有机会去到1985年2月18日的低位1.0800,这是一个37年的新低,阻力应该极大,并不会轻易突破。其实现阶段最大压力向下的应该是欧元兑美元(EURUSD),因为美国与欧元区利率差距高达2%,会引致欧元区资金流入美国,欧元区必须要尽快大量加息,才能压制欧元兑美元下跌的势头,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