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兩岸組報道】天津市日前公布2017年經濟據數,全市GDP增長遭遇「斷崖式」下降,從過去多年雙位數高速增長跌至3.6%,而一般公共預算也收入下降10.4%。據悉,天津GDP過去長期保持雙位數的增幅,但市內經濟重鎮濱海新區早前自揭GDP「注水」,指重複計算在外地經營的區內註冊公司,2016年GPD也從萬億人民幣大降三分之一至6,654億。
天津GDP增速自1999年起一直領先全國,增幅長期保持兩位數增長,2016年還是9%,2017年卻急劇下跌至3.6%,遠低於全國6.9%的GDP增長。月初召開的天津市委全會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明確提出:結構偏重偏舊、新動能增長點青黃不接、資源環境難以為繼、計劃經濟觀念根深蒂固長期困擾天津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生死關頭」。
加大統計執法檢查
經濟增速大幅下跌與天津加大統計執法檢查、嚴肅查處統計違法案件力度有關。濱海新區人代會日前公布,濱海新區2016年GDP從10,002億調整為6,654億,2017年GDP預計為7,000億,降幅達三分之一。所涉統計口徑主要是以往濱海新區GDP統計以企業註冊地為標準,但實際情況是許多在濱海註冊的公司,其實際生產經營都在外地,GDP兩地重複計算。
在天津之前,內蒙古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也「自曝家醜」,指自治區政府財政收入虛增空轉,部分旗縣區工業增加值存在水分。
而更早自曝GDP「注水」的省份是遼寧,該省去年在工作報告中承認「所轄市、縣財政普遍存在數據造假行為」。內地媒體指,各地經濟數據造假手法主要可歸結為三種,包括「財政空轉」、「重複計算」和「故意虛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