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4月 27日
星期六
   | 氣 溫 : 29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通識科忽然大改革 淪可有可無 數千教師無所適從 大學收生怎麼變
發佈日期 : 2020-11-27


高中通識科是前特首董建華時代產物,為九七回歸教育改革重要一環,現任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和李國章乃當年推手,列為必修科,旨在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及人文質素。當年,反對聲音最大是教育界、教協及民主派,質疑教材配套不足,會令教師欠教學準則,導致反效果,但政府硬推。去年一場反修例事件,年輕人走進抗爭前方,就更加坐實了是該科老師煽動,建制派批評老師教壞學生動輒上街反政府。結果,風向逆轉,變成建制派及政府要強行除去這科眼中釘。我們認為,科目應追隨社會變化而改革,但必須以專業優先,如今教育局的改革卻是未有全盤考慮,數千教師無所適從,大學收生怎麼變等問題,沒有答案,再上演一場荒腔走板的政治鬧劇。


九十年代,社會關注到舊有會考高考課程內容過多,造成學生只會死記硬背、高分低能,缺乏對社會和世界的認知。董建華於2001年施政報告,提出實行334新學制,其後課程發展議會着手研究,將通識教育列入高中必修科,旨在擴闊學生國際視野、人文素養。當時,建制派對通識科沒有太大反對聲音,質疑反而來自教育界和民主派,認為不斷增加新科目加重師生負荷,在現有科目加入通識教育內容已很足夠,不須另設必修。然而,政府對通識必修科的態度倒是堅決得很,最終教改按計劃實行,新高中學制於2009年實施並授課,新制學生於2012年陸續應考文憑試,通識科至少須考獲第2級才能獲資助大學學位取錄。


通識科發展至今,課程內容變得成熟,由不同教師教授的效果不一,培養了勇於批判的學生,本意雖好,但在過程中部分師生或走偏了,當建制派把個別問題用放大鏡看時,就把該科變成是社會動盪的重要元兇。事實上,教育界立法會功能界別選舉以來,皆由民主派人士勝出,故此,政權早已視學校為戰略位置,在這大時代背景下,着重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通識科,注定成為政治風眼中心。


林鄭月娥日前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指出,通識科自從十年前推出以來爭議不斷,近日更出現社會紛爭和不少中小學生違法違規被捕情況,令人擔心學生到底接受甚麼教育。她強調,並非將所有問題歸咎於通識科,但該科目畢竟引起社會很大爭議,必須有所改革,讓該科目重新成為學生建立穩固知識基礎、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明辨慎思的能力、以理性分析當代領域的課題,學習有關國家發展。被問到通識科被異化情況時,她沒有具體答案,只說中小學生失去守法意識,情況令人擔心,指去年下半年暴力事件中,被捕人士涉及很多學生,也有老師、教學助理等教育界人士,反映教育出現問題。


教育局早前成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並發表新高中課程最終報告。其中廣受政界關注的高中通識科,小組建議保留為四大核心科目之一,維持「必修必考」,但課程內容縮減,容許學生選擇不進行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IES)。小組又建議,在市場出售的通識教育科「教科書」,納入現行的課本送審機制。改革通識科事在必行,但怎樣改動、怎樣銜接、如何協助師生適應、大學收生標準怎訂、如何向社會人士解說通識科評分的指標等等,這些是務實的做法,必須全盤考慮,可是,政府昨天的宣布變革,沒經深思熟慮,予人是先把該科除之而後快,為達致「政治標準」,變得更徹底,淪為可有可無,評分只有及格與否,即不用再區分學生的能力差異了。


今天,通識科課程發展其實是成功的,因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公民意識,關心社會時事,勇於對當權者批評,可惜,這正正是通識科的「原罪」。

您可能有興趣:

1
香港特色吸引遊客 展現活力新潮形象

2
政府牙科診所服務供不應求 待7小時作初步登記苦了病人

3
密閉空間工程高風險 持分者須常保持警惕

4
開發應用程式絕非為趕潮流 政府部門須從實際角度出發

5
朔爾茨任內再訪華 中德兩國細談合作

6
貨品價格大不同 做個精明消費者

7
中東地區戰火連綿 各方應該保持克制

8
全運會粵港澳合辦 如何呈現讓人期待

9
屋宇署早年發出消防安全指示 華豐大廈16年未遵辦讓人詫異

10
黃錦星任內籌備垃圾徵費工作極為鬆散 一味靠吹欠細節 指定袋重新招標淪笑話

11
科考破冰船遠道而來 市民親睹感受大不同

12
中國東南亞影響力漸增 地區對美國信心正下跌

13
法國外長就任後首訪華 反映中法深化交流合作

14
數碼港5大缺失釀資料外洩 外界感詫異的確無可厚非

15
市民投資前須做足功課 如有懷疑尋求專業協助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