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5月 10日
星期五
   | 氣 溫 : 25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基層健康不可少 社區預防勝治療 葵青康健中心服務重點宜流動出擊
發佈日期 : 2018-06-25


隨着香港人口急劇老化,如何加強基層健康和疾病預防,避免院舍和醫院服務提早「爆煲」,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迫切課題。但可惜的是,自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將安老政策看作「重中之重」,廿年來,歷屆政府實際做的卻很有限。各類醫療護理專業受政策所限,彼此之間各自為政,無法形成有效的疾病預防網絡,難以做好為市民健康把關的工作。


長期以來,由於香港醫療專業的壟斷,醫生不但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在政策制定上亦佔主導地位。回歸之前,香港主責醫療衛生的官員以文官為主;但回歸之後,絕大部分時間均由醫生擔當問責局長。現任局長陳肇始教授,雖然亦是來自香港大學醫學院,但畢竟她也有護理專業的背景,期望有助為醫護政策帶來新的局面。


其中一個相當關鍵的發展,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首份《施政報告》中宣布,率先在葵青區試行地區康健中心;它將以社區為本的原則,發揮跨專業、公私營合作的功能,通過地區網絡向醫護人員及機構購買服務,提升市民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識。但大半年過去了,康健中心的構思如何落實,至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長期以來,在醫生主導的醫護服務體系裏,基層健康和疾病預防工作不受重視。即使在社區的第一線,街頭巷尾的私家醫生診所,亦主要從治療而非預防為主。家庭醫生的概念已推行多年,但普及程度很有限。現時提出地區康健中心的構思,不但是要徹底扭轉過度依賴醫生的文化,同時亦要探索出具成本效益的運作模式,紓緩醫療開支上升的壓力。否則只會令醫護體系架床疊屋,權責不清,錢花掉了,卻無法有效分擔醫生的工作。


地區康健中心要推行成功,首要是做到真正的社區為本。醫護專業必須放下身段,與不同背景的持分者和服務提供者互惠合作,通過深入和認真理解區內狀況,度身訂造出「貼地」的疾病預防策略。就以葵青區為例,它其實是一個山路多、平地少的區域,居民往返就近屋苑亦有相當困難。康健中心選址適中固然重要,但要網羅全區逾50萬人口,包括逾8萬名65歲以上長者,實在談何容易。


由此,地區康健中心實毋須「重裝甲」般的設施,它反而應具備「輕騎兵」的靈活性。中心原址應盡量精兵簡政,避免建立臃腫龐大的編制,同時盡可能將資源彈性調撥,例如通過流動貨櫃或醫護車等設施,深入至葵青區內的各個社區,與區內人士深度互聯互動,善用民間智慧,探索出靈活和具針對性的各種服務模式。


與此同時,康健中心應通過社區網絡的優勢,充分掌握地區健康和疾病資訊,再借助智慧城市和大數據的技術,更精準和靈活地投放醫護資源。事實上,特區政府正大力推動高科技產業,社會大眾對金融科技(fintech)已趨之若鶩,但對醫療科技(medtech)的認知卻有限。面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高科技產業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而創新科技局和食衛局之間,亦應有更多的合作互補空間。


(評老年化社會系列之二)

您可能有興趣:

1
騙案風險無處不在 長者更須提高警惕

2
香港擁搶人才優勢 配合政策相輔相成

3
外判商擅更改讀取權限惹人嘩然 消防處勿輕描淡寫資料外洩風險

4
眾議院補選3席全敗北 岸田文雄暫難挽頹勢

5
警方擬建中央數碼影像平台 合乎成本效益 提升工作效率

6
最低工資檢討或引入新方程式 決定因素簡單易明勞資均接受

7
強制舉報虐兒法例首須考慮阻嚇力 持份者憂被判監等屬於自私的想法

8
香港特色吸引遊客 展現活力新潮形象

9
政府牙科診所服務供不應求 待7小時作初步登記苦了病人

10
密閉空間工程高風險 持分者須常保持警惕

11
開發應用程式絕非為趕潮流 政府部門須從實際角度出發

12
朔爾茨任內再訪華 中德兩國細談合作

13
貨品價格大不同 做個精明消費者

14
中東地區戰火連綿 各方應該保持克制

15
全運會粵港澳合辦 如何呈現讓人期待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