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筆者到元朗工作,行到輕鐵站附近,迎面跑來一位大概8歲左右的小男孩,他拿著慈善旗袋很有禮貌地跟我說:請問可不可以支持我買支旗嗎?我馬上對他說:當然好啦。他小腳立即用力傾前把自己提高,並急不及待把慈善旗,嘗試貼在我左肩上,由於他個子不高,所以只能貼到我手臂上。
看到他熱心的態度,我覺得要大力支持,但問題來了,我錢包好像都是信用卡及八達通,似乎沒有帶零錢或紙幣呢?我對小朋友說:等我看一下有沒有零錢,面對滿心期盼的小朋友,這話絕對是殘忍。幸好,我在袋底找到幾個零錢放入旗袋,沒令他失望!
在路上,我一直想,今天大家都習慣了用電子貨幣作交易,生活上確實方便了不少。可是,科技的便捷卻讓小朋友對錢的概念減退,因為每個實體錢幣是包含不同的價值,外形上有所不同,小朋友可隨外型「數錢」學習量化金錢。而電子貨幣則可能是一張卡或虛擬APPS,他們的思想上就是一張能付款的卡,可能只是一個沒包含意思的數字,欠缺了「數錢」和「找錢」的過程,卡上有多少錢?能買多少東西?對小朋友的概念來說,就如失去了金錢背後的努力意義!是甚麼原因拍拍卡可以買東西?在他們的世界是未能完全掌握。
因此,大約3至4歲開始,我們開始教育認識流通貨幣的大小形狀,例如:二元是有波浪紋,一圓是圓形的;兩邊圖案款式不同,有人像那邊叫公,另一邊有花的叫字;不同顏色可作分類,除了10元是兩款顏色同在外,1元、2元、5元是銀色,1角、2角、5角是銅金色,元比角大。當小朋友完全了解後,家長可以開始給他們一個遊戲,用一個布袋子裝了不同的貨幣,告訴小朋友伸手從袋子裏把錢幣拿出來,告訴爸爸媽媽這是甚麼面值,他們的小手摸過後,腦袋思考後印象便能加深了。
家長還可以跟小朋友自製一本畫冊,把抽出來的錢幣畫到畫冊內,例如:抽到5元5角,那就畫出來,讓小朋友知道貨幣能獨立使用,也能併合出來更大的面值,這樣作爲家課,也會慢慢地讓他們接觸到加減法的初型,即使將來在學校聽課時也不會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