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笔者到元朗工作,行到轻铁站附近,迎面跑来一位大概8岁左右的小男孩,他拿着慈善旗袋很有礼貌地跟我说:请问可不可以支持我买支旗吗?我马上对他说:当然好啦。他小脚立即用力倾前把自己提高,并急不及待把慈善旗,尝试贴在我左肩上,由于他个子不高,所以只能贴到我手臂上。
看到他热心的态度,我觉得要大力支持,但问题来了,我钱包好像都是信用卡及八达通,似乎没有带零钱或纸币呢?我对小朋友说:等我看一下有没有零钱,面对满心期盼的小朋友,这话绝对是残忍。幸好,我在袋底找到几个零钱放入旗袋,没令他失望!
在路上,我一直想,今天大家都习惯了用电子货币作交易,生活上确实方便了不少。可是,科技的便捷却让小朋友对钱的概念减退,因为每个实体钱币是包含不同的价值,外形上有所不同,小朋友可随外型「数钱」学习量化金钱。而电子货币则可能是一张卡或虚拟APPS,他们的思想上就是一张能付款的卡,可能只是一个没包含意思的数字,欠缺了「数钱」和「找钱」的过程,卡上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对小朋友的概念来说,就如失去了金钱背后的努力意义!是甚么原因拍拍卡可以买东西?在他们的世界是未能完全掌握。
因此,大约3至4岁开始,我们开始教育认识流通货币的大小形状,例如:二元是有波浪纹,一圆是圆形的;两边图案款式不同,有人像那边叫公,另一边有花的叫字;不同颜色可作分类,除了10元是两款颜色同在外,1元、2元、5元是银色,1角、2角、5角是铜金色,元比角大。当小朋友完全了解后,家长可以开始给他们一个游戏,用一个布袋子装了不同的货币,告诉小朋友伸手从袋子裏把钱币拿出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是甚么面值,他们的小手摸过后,脑袋思考后印象便能加深了。
家长还可以跟小朋友自制一本画册,把抽出来的钱币画到画册内,例如:抽到5元5角,那就画出来,让小朋友知道货币能独立使用,也能併合出来更大的面值,这样作爲家课,也会慢慢地让他们接触到加减法的初型,即使将来在学校听课时也不会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