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04月 26日
星期五
   | 氣 溫 : 26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學者提醒政府(另色)勿簡單化年輕人問題
發佈日期 : 2019-09-30


【本報記者報道】反修例風波持續數月,有學者提醒政府在處理青年問題時,不應過於簡單化,以為部分年輕人只要解決房屋或出路等問題,就能完全代表和解釋年輕人的訴求,而如果政府仍停留在較低層次討論問題會失去焦點。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昨日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指出,暴力不能解決問題,打爛東西和投擲汽油彈並非有用的方法,但這一代年輕人除了有基本物質需要,並對出路有實際的訴求外,同樣關心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他認為,政府在處理青年問題時不應陷於簡單化,以為部分年輕人只要解決房屋或出路等問題,就能完全代表和解釋年輕人的訴求,反而應更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按每個群組需要達到他們期望。

#須按不同群組滿足期望

葉兆輝同時談及社會的自殺風氣,他表示,香港去年的自殺率較前年低,但擔心今年的自殺率會回升。他指出,近期社會氣氛緊張,網絡不時流傳不少虛假資訊,容易煽動青年情緒。他說,每宗自殺個案均需經死因庭檢視,呼籲大眾轉發資訊時要三思,不要在社區上帶來恐懼。

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昨日出席另一個電台節目時表示,修訂《逃犯條例》原本只是在立法上有爭拗,但現在變成制度爭拗,甚至身分認同爭拗。他指出,建制派把爭拗很快升級至國族矛盾,做法不健康和無幫助,並稱中央定性風波為「人民內部矛盾」或「階級敵我矛盾」,處理手法會有所不同。他指出,香港人身分認同有歷史因素,經過殖民地時代、國共內戰、鬥爭,認為在討論身分認同問題前,需認清自己在討論的是「文化中國」、「政治中國」,還是「種族中國」。

#使用暴力反映制度失效

李彭廣說,2008年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到達高峰,之後卻拾級而下,這個問題需反思。他認為,示威者是否使用暴力,涉及制度是否解決社會分歧,若制度無法解決分歧,暴力便派上用場,反映管治制度已失效,認為若停留在較低層次討論問題是失焦。

另外,政府下月將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昨日發表網誌稱,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會是一份不一樣、不因循、不守舊,以改善民生為主軸的施政報告,以新思維及政治勇氣,致力處理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及矛盾。他談及上周四舉行的「社區對話」,形容對話會大致上順利舉行,形容為好的開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因為不同政見的人理性有序地暢所欲言,展現香港人秉持開放包容和互相尊重的價值觀。

他強調,該場對話會絕非政治騷,特首及全體司局長將會繼續走入社區與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背景、不同立場的市民坦誠對話,政府團隊會以誠懇、務實及謙卑的態度聆聽市民心聲。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