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7月 25日
星期五
   | 气 温 : 26 度
搜寻新闻
繁体中文
即时新闻 视频新闻 要闻港闻 社 评国际两岸 财 经 娱 乐 体 育 马 经 副 刊 昔 日

学者提醒政府(另色)勿简单化年轻人问题
发佈日期 : 2019-09-30


【本报记者报道】反修例风波持续数月,有学者提醒政府在处理青年问题时,不应过于简单化,以为部分年轻人只要解决房屋或出路等问题,就能完全代表和解释年轻人的诉求,而如果政府仍停留在较低层次讨论问题会失去焦点。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讲座教授叶兆辉昨日出席一个电台节目时指出,暴力不能解决问题,打烂东西和投掷汽油弹并非有用的方法,但这一代年轻人除了有基本物质需要,并对出路有实际的诉求外,同样关心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他认为,政府在处理青年问题时不应陷于简单化,以为部分年轻人只要解决房屋或出路等问题,就能完全代表和解释年轻人的诉求,反而应更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按每个群组需要达到他们期望。

#须按不同群组满足期望

叶兆辉同时谈及社会的自杀风气,他表示,香港去年的自杀率较前年低,但担心今年的自杀率会回升。他指出,近期社会气氛紧张,网络不时流传不少虚假资讯,容易煽动青年情绪。他说,每宗自杀个案均需经死因庭检视,唿吁大众转发资讯时要三思,不要在社区上带来恐惧。

岭南大学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广昨日出席另一个电台节目时表示,修订《逃犯条例》原本只是在立法上有争拗,但现在变成制度争拗,甚至身分认同争拗。他指出,建制派把争拗很快升级至国族矛盾,做法不健康和无帮助,并称中央定性风波为「人民内部矛盾」或「阶级敌我矛盾」,处理手法会有所不同。他指出,香港人身分认同有歷史因素,经过殖民地时代、国共内战、斗争,认为在讨论身分认同问题前,需认清自己在讨论的是「文化中国」、「政治中国」,还是「种族中国」。

#使用暴力反映制度失效

李彭广说,2008年香港人的中国人身份认同到达高峰,之后却拾级而下,这个问题需反思。他认为,示威者是否使用暴力,涉及制度是否解决社会分歧,若制度无法解决分歧,暴力便派上用场,反映管治制度已失效,认为若停留在较低层次讨论问题是失焦。

另外,政府下月将公布新一份施政报告,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昨日发表网志称,新一份施政报告将会是一份不一样、不因循、不守旧,以改善民生为主轴的施政报告,以新思维及政治勇气,致力处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及矛盾。他谈及上周四举行的「社区对话」,形容对话会大致上顺利举行,形容为好的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为不同政见的人理性有序地畅所欲言,展现香港人秉持开放包容和互相尊重的价值观。

他强调,该场对话会绝非政治骚,特首及全体司局长将会继续走入社区与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市民坦诚对话,政府团队会以诚恳、务实及谦卑的态度聆听市民心声。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