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7月 24日
星期四
   | 氣 溫 : 30 度
搜尋新聞
簡体中文
即時新聞 視頻新聞 要聞港聞 社 評國際兩岸 財 經 娛 樂 體 育 馬 經 副 刊 昔 日

體育界:無實質意義 文化界:憂思想審查
發佈日期 : 2019-11-05


【本報記者報道】台灣民間對「26條措施」不太關心,體育界認為看不出有任何實質上的意義。台灣的文化界指出,「26條措施」聽起來不錯,但還是卡在兩個問題,一是思想審查,二是知識產權有否配套保障。

「26條措施」部分內容涉及體育界及文化產業,有台灣體育界人士指出,若以條文來看,大陸似乎對台灣的運動員全面開放,但事實上,目前早已有許多選手在大陸職業球隊效力,甚至是擔任教練。至於包括籃球、足球等職業運動,大陸近年對台灣選手的名額日益減少,就以去年新頒布的規定,每支球隊僅能有一名台將以內援身分參賽,而在大陸官方新公布的條文中,也沒有詳細說明名額是否會全面開放,「因為這些條文寫得模稜兩可,因此看不出有任何實質上的意義」。

至於文化界方面,亦存有隱憂。采風樂坊創辦人黃正銘說,聽起來固然不錯,但還是卡在兩個問題,包括思想審查,「光是審查這件事情,就已經阻礙了發想與創意,遇到審查,創意還會在嗎?」他說,其次是知識產權有沒有配套保障,這些都必須有白紙黑字規範,畢竟大陸的「參考複製能力」很強,再加上有超乎台灣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預算,如何規劃都得拿捏。

台灣的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林佳鋒表示,整體來說,這是對台灣民眾進入大陸從事文藝工作條件的放寬,「只是不清楚這一條的文字是不是包含設立公司等條件的放寬」。林佳鋒說,如果只是單純人力需求條件放寬,那過去就有很多人已在大陸從事文藝工作。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