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報道】2020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一道涉及中日關係的試題餘波未了,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上周罕有地要求考試及評核局取消有關試題,以政治指令干預考評局的專業運作,震驚全港,也令考生憤怒。前考評局高層撰文指公開考試是嚴肅的,而取消試題「非同小可」,呼籲三思。教育局今天(18日)派員到考評局調查出題及審批機制。據了解,考評局處於兩難位置,維持專業決定,則會影響公開試及考評局在國際學術機構的認證;若堅持而行,料在中共及左派強大施壓下,行政長官或引用法例粗暴指令取消試題。有教育界分析,作為考評局的最高決策單位「考評局委員會」,主席正是親共人士「友邦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容永祺,料該局最後妥協撤回試題,勢必對考生帶來嚴重衝擊。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對教育局此舉感震驚,質疑這類動作只見於文革,認為是局方將問題無限擴大的藉口,以政治意圖凌駕專業和教育。
今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其中一條必答題要求考生就「1900-45年日本為中國帶來利多於弊」按提供資料及已知史實作答,被當局指嚴重傷害民族感情和尊嚴,要求取消題目。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昨晚發布網誌,指出教育局對試題表達看法和提出處理的意見,絕非以政治來干預考試。她表示,在教育的議題上教育局不是無關的第三者,稱要求取消有關題目,目的為保障考生的利益,又呼籲所有在不同教育崗位的教育人士反思教育的使命,不要讓教育專業蒙羞。
#前考評局高層:取消試題須三思
曾在考評局出任秘書長達12年的蔡熾昌撰文,表示取消試題是公開考試的一個嚴肅項目,必須經過一個過程,以科學為基礎,輔以學科專家專業意見,形容取消試題「非同小可」。教育局指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致試題具引導性,蔡則認為只要多提供另一角度的史料,就可避免資料的「片面性」和「引導性」。然而,他相信「審題委員會」若這樣做,就會大大降低題目難度,也損害了題目的區分度(即甄別考生能力的試題效能)。
蔡熾昌指出,考生只要對抗戰歷史有認識,自會運用其知識,推翻試題提供的資料,選擇弊多於利。他指,「這道題目可以達到比較理想的區分度。很難想像考生答題時腦海會浮現政治思想。」蔡又提到,80年代中學會考多項選擇題有個別題目在試後要取消,是有一既定的處理方法,包括在考試後做題目分析,再把少量有欠理想的試題交學科專家詳細審視,如果專家認同統計資料,才會呈交高層批准,然後取消有關試題。他又指如果「偏離正軌,放下專業,後果嚴重」,呼籲當局以考生為重,三思而後行。
#考評局委員會成員17人 掌控政策
考評局共有17位成員,當中包括考評局秘書長。除秘書長外,成員來自中學、高等院校及政府機構,還有來自商界及工業界的專業人士,包括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委任及大學校長會提名的人士,以及當然成員。成員組成委員會,為考評局最高決策單位,負責制定考試政策及監察考評局的工作。
考評局稱,歷史科設有審題委員會,委員的背景有大學教授、具豐富教學經驗的中學教師等,依據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與評核大綱擬定試題及評卷指引,委員會一致接受之後才正式定稿。考評局不從屬任何政府部門,若被要求提供審題委員會名單,考評局有權諮詢法律意見。不過,根據教育局《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條例》第13條,「行政長官可就他覺得對公眾利益有影響的事項,向考評局發出關於履行這方面的職能的一般指示」。
|